方向不對,一切白費
會翻閱這本書,無疑是它道盡了我在嘗試過很多事後(做味噌、學烘焙、報名財報課程、北上上檢驗課還有線上英文課程……),其實很想改變當下的狀態,可是最終的結果總是不了了之,在圖書館剛好就看到了這本~書名等於我的寫照~~
反思一路走來,太順著自己的想要而沒有個方向指南,什麼都想學~~書中寫著
『自我證明式假努力』和『用力過猛式假努力』-拚命想證明自己以及目標定的比誰都狠,放棄得比誰都快
在莫名的踏入保險業,難得跟別人有較深度的對話後,途中聽著郝哥的podcast我才知道,我~只是想被看見~我不一樣了~可是太跳tone了~骨子裡,我還是那個沒有自信,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知如何跟旁人閒聊的那個我,用很龜速的步伐推著自己前進和改變,過去的我~在菜市場是完全不會跟攤商閒聊,在眾人面前發言是非常恐懼,可是因為踏上保險業慢慢的必須不一樣,漸漸的會跟市場攤商聊天,會跟朋友聊了比較深的話,我很開心有這樣的改變,只是後來新鮮感過了,還是縮回自己的保護殼中,原來那就是書中提的期待大力出奇蹟,結果一次就報廢。說的就是這樣吧~
一鳴驚人的自戀幻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全能自戀」心態。也就是源於嬰兒早期「我一動念,也界就得按照我的想法來運轉」
真的是一直認為說只是我不做而已,如果我做了肯定都比別人來的出色~笑~,描寫得很貼切,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南轅北轍式假努力』-這大概就是花了錢學一堆東西,可是卻缺乏了方向性一事無成,沒有目標的學習,書中提到我們很多時候這麼做是“安全感缺失,認可匱乏”,是啊~~從小被不斷責罵,一直在找尋被認可的。拼了命的想學習,然而結果總是……
『只增不損式假努力』,對內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不是爭辯到底誰的理論備是對的,而是如何能夠擁有看問題的多方角度,從而讓自己更自由、對別人更包容。
這件事發生在一位朋友後來成為我的保險客戶的過程中,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自己在認知模式上的人足。
起初我一直很納悶他明明就很關切自身的保障,卻遲遲沒有決定要投保,直到有天朋友開口說其實她是月光族,「因為小孩上私立學校才剛繳一學期十幾萬的學費」,手頭實在有點緊,當下的我完全不能置信,在我狹礙的眼中,他們一家不論是談吐還是生活表現,看起來的經濟條件都挺好的,當時的我脫口而出:「我以為你們的經濟狀況很好」,甚至忍不住建議她改變用錢方式,「小孩讓她讀公立的就好啊」~反復糾結無法理解他們的用錢態度,卻沒留心到她跟訴說這事-是對我有著相當的信任感,而我當下的反應在無意間應該是~傷了她,也傷害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這段經歷徹底顛覆了我對「表象」的理解,也讓我重新反思自己過去對他人狀態的刻板印象。
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對經驗敞開自己,不願意整合現實中的事件,讓生活變得更好,原因在於童年時形成的我保護機制。舊有的認知模式之所以存在,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是你的自我保護。-美國著名精神醫學家哈里.斯塔克.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從小因為個性內向加上母親長期的受害者心態的灌輸,使我對這世界與人際關系一直懷有很大的敵意,我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滿危險,與人相處也常活在自己編織的想像中,他人不經意的言行,時常腦補成別人惡意的針對和排擠。
於是乎自己築起一道牆斷絕與人的連結,友情就只是很表面的互動,但這也失去了深入理解他人與認識自己的機會;人啊!其實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交、傾聽與對話的過程,逐步看清自己,了解自己。
這樣的心態,也讓我週遭聚集了許多與我相似、同病相憐的人。我們在彼此的困境中互相取暖,卻也無法跳出原有的認知框架。
直到有天,我突然意識到需要改變。後來機緣巧合地踏上保險業,在與人接觸、對話、傾聽的過程中,我才真正開始認識人群的樣貌-原來,人與人之間也能充滿理解、善意與溫暖。
『成為別人式假努力』為了自信努力成長,卻在成為別人的路上越發自卑;越是想要成為「別人」,越是發現自己在成為別人這件事上的無能為力
是啊!!明明就是個內向不愛人群眾多的環境,朋友又很少的極度社恐人,突然之間,為了成為「理想中的大人樣」硬是強迫自己走入保險業,越是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幸好後來想通了,為何我要如此執著那個「理想中的大人樣」,於是我接納了自己的特質,在舒適圈旁一點就好,不需要被別人或是自己認可才能相信自己是足夠好的人。
看完這本書好像道盡一切我的處境,那個曾經一直在找尋的答案,在這本書上一一揭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