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火場中的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那天凌晨三點,我還在編輯台補稿,一通電話劃破了夜的沉寂。

「新店那邊失火了,一整棟公寓燒起來,有人傷亡,你去一趟。」 我放下咖啡,拿起背包,相機和錄音筆早已準備好,像戰士一樣掛在身上。

開車到了現場,火早已被撲滅,只剩焦黑建物和刺鼻氣味。住戶站在巷口瑟縮,眼神空洞。那一刻,我沒想著怎麼寫標題,只想知道他們安不安全。

我找到一位抱著嬰兒的年輕母親,她說:「我手機都來不及拿,只顧著抱孩子往外跑。」她聲音哽咽。我遞了瓶水給她,小聲問:「我可以記下你的故事嗎?」她點頭。我按下錄音鍵。

就在這時,手機震動。是總編的訊息:「有網友說現場有隻貓逃出來,畫面超可愛。找一下那隻貓,有畫面嗎?」

我愣住了。火場還有餘燼,警戒線還沒撤。我正準備把這起悲劇帶回社會面,讓人思考消防安全與老舊建築問題。結果,我被叫去找一隻貓。

這不是第一次。上個月一位老兵在公園自焚抗議退撫制度,結果上線的新聞是:《現場民眾手機畫面曝光!驚見疑似爆炸瞬間》。 點進去只有10秒模糊畫面,搭配煽動性語句。真正的議題,沒人看,流量也沒起色。

我曾經跑法院,一天三個案子,上午詐騙、下午性侵、傍晚名人財產糾紛。最讓人難受的不是血腥或隱私,而是當你明知某些內容被刻意操作、某些說詞漏洞百出,卻只能用「據某方說法」的口吻報導,不能深挖,不能延伸,只因為沒有時間、沒有預算、更沒有流量保證。

我們得搶第一時間發稿,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錯,但你要知道,一個標點有時也決定一個人的名聲。

記者不是單純記錄,而是在三分鐘內決定世界如何看到這件事。

我有個同期的朋友,兩年前轉行了。他說:「我受夠了,明明可以做一篇深入專題,卻只被問:『可以幫我弄個短影片嗎?加點BGM那種。』」他現在在出版社,薪水少了一半,但他說心比較穩。

我留下來了,不是因為熱血未退,而是我還不甘心。

我知道這份工作,還是有價值的。

去年颱風天,我冒雨到山區採訪,一位村長帶我走進土石流現場。他說:「媒體都說我們有人偷災民物資,但你自己看,哪裡有東西?我們都快沒飯吃了。」

那天我回來寫了一整晚,標題是:「在被誤解之前,他們先學會了沉默」。 流量普通,但底下的留言有讀者說:「謝謝你願意寫真實的故事。」那天,我真的哭了。

當然,也不是每個媒體都如此。仍有記者願意花幾個月追一條真相,仍有人堅持查證、對比、跑資料。只是他們很少成為主流,因為他們不適合演算法的胃口。

有時候,我會懷念大學時上新聞倫理課的我們,曾為一張照片該不該放吵到面紅耳赤;現在的我,則會因為點閱數太低被拉去面談。

但我還在寫,還在追,還在對著那一點點還願意看的眼神寫下我能說的。

也許某天我也會轉行,或乾脆開個豆漿店賣早餐。但在那之前,我想再試一次,把那些本該被看見的聲音,寫得更大聲一些。

-----------------------------------------------------------------------------------------------------------
免責聲明:本篇故事為虛構人物之虛構敘述,僅為呈現社會中記者職業的可能處境與內在掙扎,非針對任何特定個人、媒體或事件。內容僅供讀者反思與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鏡語庭|The Mirror Parlor
1會員
151內容數
這裡不是預測未來的地方,而是照見當下的房間。 「鏡語庭」是默札·零所守護的占卜空間,一間懸浮在象徵與現實之間的精神沙龍。 每一張卡牌在這裡不只是回答,而是邀請——邀你看見自己的模糊、渴望與選擇。
2025/08/19
先覺察自我情緒,以空杯心態專注傾聽,重述並確認對方感受,減少衝突、增進信任,讓每次對話成為同理練習。
2025/08/19
先覺察自我情緒,以空杯心態專注傾聽,重述並確認對方感受,減少衝突、增進信任,讓每次對話成為同理練習。
2025/08/18
這一天是反思與調整的節點,回顧前 12 天從價值釐清、目標設定,到情緒管理與行動實踐的過程。透過檢視收穫與卡點,整理出自己的學習軌跡,並思考下一步該專注的方向。反思不是停滯,而是為了走得更準、更穩。
2025/08/18
這一天是反思與調整的節點,回顧前 12 天從價值釐清、目標設定,到情緒管理與行動實踐的過程。透過檢視收穫與卡點,整理出自己的學習軌跡,並思考下一步該專注的方向。反思不是停滯,而是為了走得更準、更穩。
2025/08/17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相信能力可以培養的心態,能幫助你把挑戰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透過轉化語言、關注過程、重新定義失敗,你能養成願意持續嘗試的態度,讓「面對困難」成為一種習慣,而非偶發的勇氣。
2025/08/17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相信能力可以培養的心態,能幫助你把挑戰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透過轉化語言、關注過程、重新定義失敗,你能養成願意持續嘗試的態度,讓「面對困難」成為一種習慣,而非偶發的勇氣。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