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曾說:「真正的傾聽,是暫時忘掉自己,住進對方的世界裡。」當我們學會向內觀照,分辨自己此刻的情緒與需求時,便點亮了一盞小燈;而將這盞燈移向別人,則需要同理的傾聽。
試想,一場對話裡我們往往急著給建議、提出解方,卻忽略了最基本的需求──被了解。同理聆聽的第一步,是讓心安靜片刻,感受呼吸穿過胸腔的節奏,辨識「我現在是焦躁、疲憊,還是好奇?」如此安頓自己之後,再以空杯之姿走向他人。你會發現,光是專注於對方的語調、呼吸與眼神,對話便不再只是信息交換,而是情感的流動。
- 覺察自己,才能接住他人
當內在情緒被點名、被允許時,身體會自動放鬆。這份鬆動讓我們有餘裕去觀察對方,而不被「評斷」瞬間綁架。 - 「空杯」不是被動,而是有意識的專注
你可以在心中默念:「先放下」,把冒出的評論暫存一旁。如馬歇爾・羅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溝通所言:「真正的聆聽,是把心交給對方暫放。」 - 同理回映,讓對方被看見
嘗試以自己的語言重述重點──「聽起來你對專案延期感到擔心」──並追問:「我理解得對嗎?」這短短一句,常能化解情緒的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