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開公司、當老闆,或是準備要成立企業,那麼「營所稅」這三個字,你遲早會碰到。它是每一家盈利事業都得處理的基本稅務,不管你是傳統產業、接案公司、網路賣家,只要你有公司、有收入,政府就會來關心你有沒有乖乖報稅繳稅。
那到底營所稅是什麼?要怎麼報、怎麼算、何時繳?這篇文章就來用最簡單的方式,一步步帶你搞懂。
營所稅到底是什麼?一句話講清楚
營所稅的全名是「營利事業所得稅」,也就是公司賺錢後,要繳給國家的稅。它的邏輯很像你個人賺錢要繳所得稅一樣,公司有收入、扣掉支出、留下的利潤,就是所謂的「所得」,然後再依照一定的稅率來課稅。簡單來說,這就是營所稅的核心精神:公司有賺錢,就要繳稅,這是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之一。
誰要繳營所稅?只要你開公司,不管大小都跑不掉
所有在台灣有營運的公司,只要符合「營利事業」的資格,不論是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還是外國公司設立的分公司,只要有經濟活動產生收入,就會落入營所稅的課稅範圍。甚至即使你是虧損,也得報稅,只是可能不需要繳稅。
有些人會問:「那我只是小公司,收入也不多,有差嗎?」答案是,有差!即使你一年只賺幾萬塊,只要你有開發票、有帳本、在稅務上被認定為營利事業,那你就有營所稅的申報義務。不報或亂報,都可能吃上罰單。
營所稅怎麼算?稅率很單純,但計算不馬虎
目前台灣的營所稅稅率是固定的20%。但這20%是怎麼算的呢?關鍵在於「課稅所得額」。
課稅所得額指的是公司收入扣掉各種成本、費用、損失後的淨利。舉例來說,如果你公司今年賺了500萬,扣掉原物料、人事成本、房租水電等花費之後,剩下100萬的利潤,那你就要拿這100萬乘上20%,也就是繳20萬的營所稅。
要注意的是,有些項目像是交際費、捐贈、員工獎金等支出,是否能列為成本或費用,要依照稅法來判定,並非你說是就算。這也是為什麼企業通常會請會計師處理報稅,因為光是帳務認列就很講究。
什麼時候要繳營所稅?報稅時間別錯過
營所稅的申報時間是在每年五月,申報的是前一個年度的營運成果。也就是說,你在2025年五月繳的是2024年整年的營所稅。
除了五月這次的「結算申報」外,有些公司如果規模比較大,還會涉及到「暫繳」制度,也就是在當年度的九月左右預先估算、先繳一部分稅額,以避免年底一次繳太多。
時間到沒申報怎麼辦?罰!根據國稅局規定,延遲申報會有罰鍰,甚至嚴重時會被追稅加利息。所以別以為沒人管你,小公司也別鬆懈,時間一到還是要乖乖繳稅。
哪些公司可以不用繳營所稅?
嚴格來說,所有營利事業都必須報營所稅,但「報」不等於「繳」。如果你公司今年是虧損的,就算有報稅也不會被課稅。不過記住,虧損也得如實申報,因為這樣未來若轉虧為盈,還能利用前幾年虧損進行「虧損扣抵」,降低未來稅負。
另外,有些特定非營利機構、基金會、合作社,若符合一定條件,經主管機關核准,是可以免除營所稅的,不過這不屬於一般商業公司範圍,本文就不深入討論。
營所稅沒那麼可怕,但也絕對不能忽視
很多創業者覺得稅務太複雜、想先做生意賺錢,結果營所稅一延誤就吃上罰單,甚至帳亂到會被國稅局盯上查帳。其實只要你從開業起就有建立基本帳務觀念,並定期請專業人士協助,不管公司大小,營所稅都是可以輕鬆應對的日常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