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wins Mommy
最近我們家的餐桌常常上演「慢動作吃飯秀」。
雙寶明明肚子餓著來,剛開始幾口吃得挺快,但沒多久就開始一邊咬一邊發呆、拿湯匙戳飯、甚至喊著「媽媽妳煮太多了拉~」。「怎麼會,我已經減半了耶~」最後常常要花上一小時才能結束,搞得我比他們還焦躁。可能是幼小年紀的雙寶,開始對食物比較挑剔了,被他們察覺我的料理太「淡」了。於是我開始在配菜上面加點薄鹽醬油,或換種烹調方式——同樣是雞蛋,不再是水煮蛋,也可以玉米濃湯、蝦仁蒸蛋。結果好像真的有差!孩子的臉上明顯多了點笑容,吃飯速度也有比較快一點,偶爾還會露出笑容稱讚說「好好吃喔~」。
更驚喜的是,姐姐從小對豬肉興趣缺缺,我幾乎只煮雞肉和魚。這次換了調味,她竟然願意吃!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小小突破。
其實我發現,孩子真的很容易「喜新厭舊」。
不管是飯菜、麵包還是餅乾,一旦連續出現太多次,他們就會顯得興致缺缺,吃飯也變得拖拖拉拉。
有一天,雙寶很認真地對我說:
「媽媽,你可以每天煮不同的肉嗎?」 我聽到差點笑噴,心裡想:這要求未免也太高了吧!😂「我盡量喔~但你們還是不能挑食都要吃完阿,才會長高高喔!」
💭 媽媽的小小心境
後來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先問自己,這道菜好吃嗎?」
有時候我端出來的食物,自己嚐一口就覺得乾乾的或太清淡,那孩子怎麼可能吃得開心? 所以我開始練習——先說服自己。如果連我都覺得好吃,甚至想再吃下去,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更願意接受。
🍴 我在餐桌上的小方法
- 不同料理法:同樣是蝦仁就有三道作法,清蒸、蒜頭加醬油、蒸蛋,
- 菜色變化:每樣菜可以都少少的但看起來選擇多,孩子比較有新鮮感。
- 參與感:讓他們選今天要吃雞、魚還是豬,光是「投票」就能增加期待。
- 顏色變化:搭配紅蘿蔔(紅)、玉米(黃)、青花菜(綠)、木耳或海苔(黑),讓餐桌繽紛一點。
當然,這一切都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如果真的忙,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快速上桌也完全沒問題。 其實我也不是每天現煮,除了蛋跟湯,絕大多數都是利用空閒時先煮一批,再分裝冷凍。平日下課接他們前,只要放進電鍋蒸一下,既省時又能保留媽媽的心意。
雖然媽媽的廚房任務變得更忙,但看著孩子開心又專心地吃光光,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 你家孩子也有「吃膩」的時候嗎?
歡迎到我的方格子留言,分享你家餐桌的小故事,一起交換靈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