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經歷了一場意外的「詐騙防堵戰」,對象不是陌生人,而是自己的爸爸。事情不是發生在一通電話裡,而是透過長達四、五天的訊息往來。對方自稱是國外的一位女士,語氣親切,話題從日常生活慢慢延伸到更細節的範疇——包括金錢與帳戶。
一開始的對話看似無害,甚至帶著日常關心的溫度,夾雜著輕鬆閒聊與情感鋪陳。但幾天後,訊息內容開始出現關鍵字眼:「資金轉移」「帳戶安全」「需要立即處理」。這種漸進式的話術非常典型——先建立信任感,接著製造緊張與危機感,最後一步步引導對方交出重要資訊。
在察覺到這股異常氣息後,我立刻介入,請爸爸停止回覆,並封鎖對方帳號。幸好,這段訊息往來並未導致任何金錢損失,但想到如果再延長幾天,很可能就會被一步步推進對方的陷阱裡。這次經歷讓我再次確信:
- 網路上的「朋友」不等於安全,尤其是陌生人主動加你並長時間私訊的情況,要特別謹慎。
- 無論對方多麼友善,只要開始談到金錢、帳號、投資或需要你立刻行動的事,就要馬上停下來,並與家人或可信任的人討論。
- 長輩常因為禮貌、信任或對科技的不熟悉而陷入危險,家人應定期提醒、甚至模擬詐騙情境做防堵演練。
——
常見詐騙範例與資源影片
- 感情詐騙(假交友):長期以溫情建立信任,最終引導投資、轉帳或交出帳號密碼。
- 假冒公務機關:自稱警察、檢察官、銀行人員,恐嚇當事人帳戶涉案,要求匯款到「安全帳戶」。
- 網購詐騙:利用假購物平台或低價引流,收款後不發貨或提供假貨。
- 釣魚連結:透過簡訊、Email或社交平台傳送惡意連結,誘導輸入帳號密碼。
📹 推薦影片與資源:
- 165防詐騙宣導影片(內政部警政署165專線)
- 金管會金融詐騙案例解析短片
- 社群平台防詐教學(Facebook、LINE官方安全影片)
雖然這次成功防堵,但過程也提醒我,詐騙早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電話,它可以是一段溫情的對話、一次耐心的陪伴,甚至是長時間的「假友誼」。保持警覺,不輕易交出信任,才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必要防護罩。
這一天,我不只是女兒,更像是臨時接手的防詐專員。慶幸這回合,我們搶在危險之前,先關上了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