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爽快,誰來告訴我原因? ~ 舉債消費難回頭 (山姆大叔的困境)

M導-avatar-img
發佈於學習人生-財商知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混亂的世界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開始實施新的關稅政策,這政策使得各國政府感到困擾紛紛應對。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發行的國債已達天文數字,每年需支付的利息與償還債務非常龐大,已到了無法再拖延不管的地步。但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已有重大的變化。許多美國人不同世代的交替與觀念變化,從二戰後的節儉、勤奮、高生產力到可富甲一方,經由鼓勵大量消費、超額支出所逐漸累積形成現今許多人背負信用卡債務和靠貸款維持生活。這種轉變導致美國從一個節儉、高生產力的強國變成今日債務纍纍的現狀。這一現象源於半個多世紀來美國國民消費觀念的改變,最終演變成國家巨額債務的後果。

 

我們逐步按時間前後看美國人觀念的改變、生活消費的變化以致現今對現狀不滿的憤怒。這更迭也代表這不同世代間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少現況是否也讓我們感到正發生在我們的周遭。不論美國(或台灣)我們在老一輩逐漸凋零之時,其過去內涵美德與累積財富的隱形力量是否能讓我們深思並值得我們去發掘、保存與學習。也可了解為何許多長者能擁有財富及其背後的成因。

 

一個階段會影響到下一階段

二次大戰後,由於歐洲和日本這兩個美國以外的全球最大經濟體仍在復甦中,美國無法立即依賴出口來刺激經濟成長。然而,隨著大量士兵即將從海外回國歸來,許多軍事物資生產的工廠和工作機會隨戰爭結束消失。當時,因為戰爭期間舉債額度已達高峰,限制了政府推出其他的刺激方案。

 

鼓勵借貸消費

為了保持戰後經濟穩定加上大量退伍軍人返鄉,政府利用低利率退伍軍人的特別法案讓他們能夠零利率購房,再加上超低的利率讓每月的房貸金額甚至低於租金,使得家庭住屋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時也讓他們用低利率借貸金錢可購買到更多商品,譬如汽車和家電等生活上一些新發明又實用的產品。從1930年代大蕭條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對金錢的觀念也從提倡勤儉與高儲蓄到戰後,政府轉而鼓勵人民多花費(借貸)來刺激經濟。

 

這樣情況下加上1950年代發行了第一張信用卡。因此,從1945年到1955年,10年間美國的家庭債務總額增加了近5倍;從1945年到1965年,家庭債務總額增長約14倍[1]

 

美好年代:貧富差距縮減、生活平等

戰後美國的經濟目標很明確希望窮人不那麼窮能富裕起來。因此,從1945年戰後到1960年平均薪資增加了一倍以上。重要的是,真正的收入集中在過去幾十年來落後的族群上,使得社會貧富的差距縮小,讓有錢人在經濟競賽中遙遙領先的程度降低。譬如,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最低20%的勞工薪資增幅幾乎與最高95%的收入相同,這縮短了貧富差距使大家站在更平等的立場上。另外,這期間不僅薪資平等,女性外出工作比例也大幅增加,也增加了家庭總收入。同時少數族群(有色人種)的權利也提升許多,使不同種族間的階級和信念趨於一致。這提升了少數族群的地位。

 

那時,全民的生活幾乎是同步提高,大家看著同樣的三家電視台節目,通過郵購可購買到同樣的商品,享受類似的娛樂和文化。譬如: 晚上一起看三家電視台播出的新聞和節目。雖然大家會與同儕比較(人類天性有此本能反應就喜歡和他人比較),但從二戰後到80年代,基本上在多數時間裡人們擁有相似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家到感覺生活和收入的平等。這觀念在戰後一直到1980年代形成,也傳遞相同觀念影響到下一代人的態度和價值觀。

 

隱形炸彈 - 負債消費並不可怕

二戰後至1955年,家庭負債增加近五倍,這主要源於新的消費文化,特別是政府鼓勵消費低利率貸款。然而,這段期間內家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房貸。與前幾個世代相比這一代人對未來充滿信心,願意利用低利率貸款購買人生中的第一棟房子。他們認為擁有房子是一種驕傲,是生活中的重大突破。沒有什麼比買房更令人滿足。

 

同時期內,家庭收入也提升了。因此雖然負債增加,但收入的提升使得影響不大。在當時,負債並不被視為嚴重問題,因為大家普遍接受負債並不可怕的觀念。但是,這種觀念成為未來一個隱形的炸彈

 

感覺有點怪怪的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至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通貨膨脹也大幅增加,短期利率從10年前的2.5%升至8%。從1950年到1971年美國主導全球經濟,但1970年代後,日本的經濟復甦、中東國家憑藉石油展現實力加上戰後新一代面對衝擊的看法不同且美國過去20年的經濟紅利逐漸消失,使得經濟趨勢開始變得不穩定。

 

儘管經濟風潮轉變與動盪時代來臨,但人們仍根植於戰後的平等文化依舊。多數美國人雖不追求完全的收入平等,但希望自己生活方式和消費水準與他人是相近的。例如,一個收入在國家平均中位數50%左右的人,雖然可以理解頂級收入第9百分比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但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與收入在第80百分比的人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這是1945到1980年代多數時候美國的運作觀念。

 

1970年代初到2000年,經濟雖持續成長但不平衡。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應該和鄰居、同事相類似的期望並未有所改變,使得當收入在第50百分比的人無法再維持與第80百分比(甚至90百分比)的人相似的生活水平之時,兩者之間產生矛盾

 

貧富差距加大

1980年至1990年間美國標普500指數幾乎翻了四倍。1990年代的實質經濟成長率與1950年代相當。甚至在2000年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表示,這是美國42年來首次連續出現財政盈餘象徵了一個全新的經濟體。

 

沒錯,1945至1973年和1982至2000年間,經濟成長的規模相相似,但最大差異是在兩者的經濟成長的果實最終流入截然不同口袋裡。從1993年到2012年,頂端收入族群增長近86%,而底層99%的族群僅增長6.6%。形成了極明顯差異的不平等。尤其是對於只某些特殊族群(譬如:只有高中文憑的男性)最為弱勢其實質購買力也明顯下降許多。這現象與戰後的20年間貧富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完全相反,成為當時一重要的經濟學辯論標題,貧富極不平等現象為何形成?

 

它根植於美國民眾在戰後發展出來的兩個新觀念:第一,期望應該過著與大多數他人相似的生活;第二,可以接受舉債來維持生活水平。

 

出了甚麼問題?

1980~2000間由於美國一小群人的收入上升(最頂級收入者),使他們脫離了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們搬進更大的豪宅、購買更多的汽車並將子女送到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同時享受著豪華的生活和假期。

 

從1990年代末期到2000年,拜網際網路和科技進步,讓其他人也能看到這些富裕生活這相當於火上加油。少數合法致富的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激勵(或可說 刺激)了多數收入並未增加多少的美國人,想要向這些人富人看齊並要自己與家人也過類似的生活。基於1950到1970年代所產生的平等團結觀念並延續傳承到下一代的居民,許多人開始產生與鄰居攀比的行為。他們希望自已也要擁有更大的房子、多輛與高級的汽車並讓孩子也去就讀昂貴的私立學校。即使他們的收入無法負擔他們也認同可舉債維持並認為這樣子是應該的。因此,「越級消費」的現象普遍散開至各地,累積下來成為社會上普遍存在此種荒謬現狀的實際情況。

 

這種現象源於戰後美國培養出的債務文化觀念,不論是個人還是家庭有債務都被認為是可接受的。數據也顯示當美國人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時,新建的房屋變得更大衛浴設施更多,車貸的數字與比例也大幅增加。同時,學貸的規模也隨之上升。這更導致個人和家庭債務不斷上升,這現象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才讓大家感覺到如自由落體般的瞬間下滑,面臨到可怕與痛苦的體驗時刻。

 

我想要找回過去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在金融問題解決後大量債務被消除,利率也大幅下降,美國家庭債務支出佔收入比例降至低點。然而,當時美國和各國政府是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以防止經濟崩潰而這政策推升了資產的價格。這些政策下對那些擁有資產的人(尤其是富人),算是受惠的主要一群人。

 

同時,聯準會支持公司債也拯救了許多擁有這些債務持有人(多數為富人)。另外近二十年來的減稅措施主要受惠的也是高收入族群。他們的子女送去接受頂尖教育在畢業後又能賺取更多收入,形成一個保護菁英循環

 

這與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情況形成對比。如今的經濟運作對某些人有利但對其他人不利,而且成功者獲得的報酬(跟上科技的運用與知識力量)往往遠高於過去。我們探討此種情況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只需認識現今的到經濟發展已偏離二戰後人們期望的平等團結

 

事實上,經濟規模改變與收入流向不同人群造成了不同人們生活上的差異。但是,戰後的平等文化和團結生活的觀念已傳承到下一代,他們懷念那段美好時光。這種現實與期望的差距下,他們希望能把過去往日的美好生活找回來。而無奈的現實,使他們因無法追上頂端金字塔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心理矛盾憤怒

 

既然世界不公平,管你的,我要改變!

現代社會中,人們透過有線電視、網絡媒體以及社交平台如Meta臉書和IG等,比以往更能迅速獲取大量的資訊,更能了解他人生活的細節。科技進步使得過去強調平等的觀念受到挑戰,如今我們看到許多頂層人士奢華的生活方式,這無疑是火上添油加劇了大眾心理的不滿

 

相比1950年代戰後時期,那時人們對他人生活方式所知所見有限,而現在的網絡科技讓我們更敏銳地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生活觀點。這些新觀點越多,越容易引發心理上的不滿,特別是在與鄰居比較下,內心的憤怒更為強烈。這種情況促使人們感覺到自己不再生活在原先預期的世界裡,也認為外在環境對自己極度不公平。

 

因此,不管現狀如何人們決心為自己新的目標奮鬥。首先,必須改變當前的一切,畢竟心理矛盾讓人感覺現狀是不可接受。即便今日中產階級逐漸富裕,但除了頂層階級外其他各階層仍面臨很多不利(甚至加大差距)局面可能仍將持續。

 

接著,這種廣泛的心理如病毒般感染散佈各階層,使人們普遍認為我們需要全新的做法,不論是什麼方法也不管是甚麼方法,只要能改變現狀的都好。因此,這也反映在許多國家民主選舉中的結果,我們看到許多極端冷門的民意代表能脫穎而出甚至高票當選。當我們了解到這半世紀以上過程,由二戰後的貧富差距曾經的縮小到擴大,消費觀念的改變(由節儉、儲蓄到負債是可接受的)再由長期累積的結果到今日,再看到世界上諸多混亂與極端現象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就是美國消費者轉化的過程簡略的大紀事。俗語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國的債務背後是否也反映出老祖宗的智慧。同時,現今我們好像也正在逐漸步他人的後塵(也許有10~20年的差距),很多類似境況似乎也一再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裡。面對過去長者們的人生歷練與內涵特質,我們是否應該認真考慮將其優點予以保留、學習與傳承,讓國人生活與國家財政都能步上正軌,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和諧與安康。

 

 



[1]  《致富心態》 摩根 豪瑟。天下文化。20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慢學筆記
0會員
44內容數
在人生路上慢慢學習 投資理財。一起邁向成功與幸福有感的生活。
慢學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8/16
為了實現財務目標致富,就是保持簡單生活、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我們相信長期來說經濟會持續向上增長股市也會持續創新高。此外,我們只要提高儲蓄率並付出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基本上,只要認定這三件事情並堅持做到就能達到財務獨立的目標也能讓自己安心入眠。保持簡單與堅定信念,做到這三件事情就能掌握致富的心態。
Thumbnail
2025/08/16
為了實現財務目標致富,就是保持簡單生活、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我們相信長期來說經濟會持續向上增長股市也會持續創新高。此外,我們只要提高儲蓄率並付出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基本上,只要認定這三件事情並堅持做到就能達到財務獨立的目標也能讓自己安心入眠。保持簡單與堅定信念,做到這三件事情就能掌握致富的心態。
Thumbnail
2025/08/14
多數人都要理財投資也產生大量的投資建議需求,但是我們要認知到隨便給予他人理財的建議是會有風險的。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的腦海裡他們需要甚麼、不了解他們甚麼時間需要甚麼、也不知道了解他們需要的動機為何。因此當面對投資人在理財投資決策與行為有建議的需求下,就人性與心理所需的金錢觀念和基本原則提出一些建議。
Thumbnail
2025/08/14
多數人都要理財投資也產生大量的投資建議需求,但是我們要認知到隨便給予他人理財的建議是會有風險的。因為,我們不了解對方的腦海裡他們需要甚麼、不了解他們甚麼時間需要甚麼、也不知道了解他們需要的動機為何。因此當面對投資人在理財投資決策與行為有建議的需求下,就人性與心理所需的金錢觀念和基本原則提出一些建議。
Thumbnail
2025/08/13
真正的風險在於當你以為已經考慮到所有事情時,但那些被忽略的才是真正的風險。財務投資上,散戶以有限視角分析問題,人性的不理智與情緒影響,過度自信下的預估/預測未來,追求精彩的故事需求…等,形成投資人許多潛在風險並會影響到最終的獲利報酬。
Thumbnail
2025/08/13
真正的風險在於當你以為已經考慮到所有事情時,但那些被忽略的才是真正的風險。財務投資上,散戶以有限視角分析問題,人性的不理智與情緒影響,過度自信下的預估/預測未來,追求精彩的故事需求…等,形成投資人許多潛在風險並會影響到最終的獲利報酬。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