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複雜世界裡事情的運作情況往往表裡不一。別人給我們的建議與我們實際採取的行動,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接受表裡不一的狀況
在生活中常常發現大家對處理同一事情時,往往對別人的建議做法和自己面對去實際執行之間存在有差距。這種現象在醫療、生活,甚至投資理財方面尤為明顯。例如,據調查美國許多的共同基金經理人並未將錢投入自己操盤的基金中。很多醫生一身盡力幫助患者對抗疾病,但當他們自己面對死亡時卻是選擇安寧療護。這說明對別人的建議與當自己面對同一問題時的選擇常常不同。
其實這種差距也非壞事。只是暴露出當一個人處理的問題是涉及自己、家人福利和未來幸福時(去面對包括生命、財產…等必須做出選擇),這就牽扯到複雜的情緒以及人性(心理)等多方面需考量。因此,同樣一狀況對不同的人(或家庭)所做的選擇其實沒有唯一與正確的答案,大家各自只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法以滿足當下需求,並讓大家多數都能接受並在晚上可以安心入睡。
所以在金融領域,我們常看到投資者面對自己的投資議題時,通常不會依據完全理智的Excel表單計算結果或財經教科書上的最佳財務分析的決定。相反,這些決策往往在家庭討論或餐桌上敲定。這過程可降低家庭成員的不安情緒,而這樣的決定是難以用數字做分析或圖表來表達其中的過程與感受;另外,因為每個人(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家庭可能採取各不相同的觀點與應對方法。
因此,我們必須接受世間許多事情表裡不一,並找到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法,這方法只需合理就好(不須講究理智、利益最大化與完美)並能讓我們都可安心入睡就好。 那如何投資與做到財務獨立呢?
1. 如何財務獨立?
每個人都想致富,但想致富的背後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做到「財務獨立」。財務獨立能讓我們過上自認快樂的生活,這意味著每天醒來時,我們和家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喜歡的時間和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情。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能先達到財務上的獨立。
查理·蒙格(巴菲特的老夥伴)也強調說:「他沒有打算致富,只是想要財務獨立」。對多數普通人來說,往往生活從拮据到中等富裕的一生,我們應該終其目標所想要追求的是財務獨立,而不是最高水平的薪資報酬或上流奢華的生活,畢竟這些炫富的生活行為往往只是為了突顯自己並希望獲得周圍的人羨慕眼光。但實際上如當今股神首富巴菲特的生活也維持著一般普通而平凡的生活。所以,要能加快達到財務獨立的目標,我們應該專注於本業提升價值與收入外,不追求外在的奢華並保持年輕時所養成的簡約習慣與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
不與他人比較
因此,在自己薪水(年齡增加與職位升遷)增加時不要隨薪資收入增加而提高生活水平,便可以存下更多的錢從而提高儲蓄率,也可以更快地達到財務獨立的目標。除了維持原先簡樸的生活也要在心態與生活上避免與他人比較,我們過著自認舒適與負擔的起的生活即可。看看大家常稱讚真正台灣的有錢人多是隱形的富豪。往往在你身邊騎個摩托車過去的歐幾桑穿著普通衣著與拖鞋,或是人在早餐店、菜市場、便超商…店幫忙,但她(們)就是銀行的高資產客戶(群)。他們的生活水平與外在搭配(包括交通工具)與常人並無特殊不同,生活上也是維持年輕時就奠定的簡約生活形式。既然如此,身為一般大眾(散戶)的我們,又何須在乎他人的眼光要花費(支出)更多的金錢存款只為了跟上他人(同事、朋友、同儕們)的生活步調或博得他人羨慕的眼光,但那都是用金錢堆出來的是用自己資產減少所產生的亮麗煙火。畢竟別人看不到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資產(存在銀行帳戶的錢/留在股市的股票)。
還有,不論在心靈上或財務獨立的路上有一點要能看開,就是真正的成功就是要盡快看清並能夠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炫富)競賽,這唯有調整自己的心態(淡定、自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與心理平靜不受干擾。這樣也可以減少自己精神上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只要在自己滿意、知足,不把自己慾望提高與生活水平拉高下,就能輕鬆活出自己的路並加快達成財富自由的目標。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決策
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當需地面對人生重大財務支出。譬如:當我們要買房時有些人選擇儘快還清房貸,以感受到完全擁有房屋的安全感與無房貸償還的壓力認為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感受;另一些人則選擇利用房貸融資進行更多的投資槓桿。人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與抉擇。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或哪一個決定沒有說哪一個決定一定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一個人認為好的決策不必然是很理性或利益最大化(而其他人也同時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但是人們有些時候做決定就只是根據內心感受做出他認為合理又安心的選擇而已;只要能讓自己安心和滿足對他/她來說那就是最好有正確的決策。
手上一直握有相當的現金
除了對房貸大項目的財務決策外,在資產配置時我們都會要考量到現金的比例。有些人僅留極少的現金(其他的拿去做投資或是生活花費),但有些人則偏好持有較高比例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手握高現金是要準備甚麼呢? 他們認為現金就像人生路上面對暴風雨來臨時的存糧,可以在你永遠想不到但一定會發生的意外事件來臨時的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全家相當一段時間的生活保障。
同時,手握高現金除了可以給自己(與家人生活)更大的保障空間外,也可以避免自己在股市低迷股價低檔時,又臨時發生無法預料的意外事件而需要龐大開銷時無奈被迫選擇賣掉股票。這時如果是在熊市被迫賣出股票(就像是被收割的韭菜賣在低價),被迫無奈變現以支付突發性的必須開銷。因此,我們希望手上保留現金以避免在谷底時被迫賣掉股票的可能性,將此(一生中無可避免的意外)風險損失降至最低。
同時,這樣做也能確保讓自己與家人有一定期間的生活保障後,其餘的資金就可以完全放心的做投資(譬如:投入股/債市),並且遵循長期持有原則(買了就放著 Buy and Hold),享受時間長河下的複利所帶來的巨大獲利報酬。這也符合了如查理·蒙格所說,讓複利發揮作用的首要原則是:「沒必要的話,絕對不要打斷它」。
總結來說,追求財務獨立是我們的首要目標,過著自己負擔的起的生活、保持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高儲蓄率與全數投入投資帳戶的良性循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要件。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避免與他人(鄰居、同儕)做比較的心態並專注於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這樣才能實現所追求的幸福和滿足。
2. 如何投資?
我們應該如何投資呢?有些人會自己選股。譬如選擇二、三十檔甚至更多的股票成為自己的投資組合,並希望其中有幾支會成為飆股能帶給自己豐厚的回報。這是一般人剛開始進入股市時常用的方法。但是,喊殘酷的事實是要自己組成一個能打敗大盤市場年平均報酬率的投資組合,其實非常困難。
想打敗大盤,容易嗎?
根據資料統計,2009到2019年之間,有85%的大型主動式經理人無法打敗標普500指數的績效。專業人士的團隊組織都如此,那一般散戶想要靠自己組成一投資組合的績效並打敗大盤,這成功的機率很能更低。那怎麼辦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實現財務自由和財務獨立的最大成功機率或最佳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投入低成本的指數型股票基金(市場指數型ETF),接著透過時間換取穩定的報酬率(年成長)如此長期下來成功的機率會很高。人生往往是風險與運氣一連串的組合。我們在財務投資只是想找出好運機率大一些的方法,讓自己更有成功的機會達成所設定財務獨立的目標。
散戶的致富選擇
但是這只是一個建議並不代表市場指數型ETF一定在任何時期都會成功也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同樣這也不意味著喜歡積極選股的人注定失敗。只是根據過去數據,告訴大家(尤其是一般散戶)要自行組建一投資組合並打敗市場很困難且成功機率也低。所以越來越多專家建議,持續定期定額投入低成本的指數型ETF,經過長時間(譬如:20年、30年甚至40年)後,經由時間的複利效應我們會有很高的機會,讓自己獲利豐厚並實現財務獨立的目標。當然,我們尊重自組投資組合的投資者以及主動基金經理人,每個人的投資看法不同,只要選擇自己認為適合與安心的就好。
給自己信念的宣言
要實際做到這背後隱含著一個觀念,就是:不亂花錢,維持量入為出與簡約生活,提高儲蓄率,把多存下來的錢都投入股市帳戶再透過時間和複利,多數人應都能達到不錯的財富水平。這套觀點在心裡可以想成一個平凡/負責的信念,就是之所以追求財務獨立的嚮往是要對自己大聲說出:「我雖不求要成為世界首富並過著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但也決不讓自己和家人陷入底層貧困階層或成為下流老人的情況發生」。
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堅定信念與堅持長期持有,過程中不隨意提高生活水平,隨時把所增加的收入(臨時的獎金或多存下來的錢)都投入到固定的投資帳戶裡(購買指數型ETF)。這樣,我們就能逐步實現財務目標。
熟習致富的金錢觀
為了實現自己財務目標達到致富,就是保持簡單生活、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首先,許多事實告訴我們一個投資領域的現象,就是其實你在投資所付出的心血與最終獲得的結果往往並不成正比(譬如:不少人付出許多的時間做研究甚至影響正業看即時的股票行情,但最終不一定獲得同樣的報酬)。
這是因為在投資理財領域中,極少數的事件會對大多數的結果會產生重大影響(長尾效應)。例如,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錯失了兩三件關鍵事件後,最終整體結果可能就不理想。相反地,如果抓住幾個關鍵時間點並做出成功的決策,投資結果就會產生良好的效益。我們不期望透過挑選到正確的產業或幾隻單一股票來致富,而是寄望做到簡單的幾個原則就可。首先,我們相信長期來說經濟會持續向上增長股市也會持續創新高。接著,我們只要做到提高儲蓄率並付出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後兩件事我們可以自己掌握)。
基本上,只要認定這三個原則並堅持做到就能達到財務獨立的目標,也能讓自己安心入眠(現今,投入指數型ETF20年以上而致富的親身案例,已在網路上如春筍般冒出)。因此,保持簡單與堅定信念,做到這三原則就能掌握致富的心態並踏上財務自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