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帶著淡淡花香,京都街道彷彿被輕柔的粉白色夢境包圍。背著行囊走在通往涉成園的路上,不免湧起期待與忐忑,想從一片櫻花瓣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段記憶。
涉成園,這片靜謐的庭園,位於東本願寺東側步行八分鐘的距離。初春的陽光穿透稀疏的枝椏,灑落在青苔覆蓋的石徑上,櫻花正於枝頭爭相綻放。據說最初是嵯峨天皇第十二皇子融源以奥州塩釜的風景為範本所建造,後來成為東本願寺別邸。因為周圍種植許多枳殼,所以又稱枳殼邸。
和京都其他名勝不同,涉成園厚重的黑色大門,很容易讓旅人錯過,付了七百日円的拜觀費後終於能一睹真容。
進入大門後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建物是高石垣,也就是指高聳的圍牆,是為了遮蔽來客的視線,不讓來人一眼看盡園邸縱深。由於是左近右出,於是左轉進入庭園。
庭園的池塘與小橋流水,處處透露日式庭園細膩靜謐的禪意。當停步於一座古老的侵雪橋上,橋下水波蕩漾,映出片片落櫻,彷彿時間也隨著這水面輕輕流淌。自16世紀建立以來,東本願寺是淨土真宗教派真宗大谷派的本山,1602年,顯如長子教如得到德川家康支持創立,成為與西本願寺分庭抗禮的存在。相比寺內建築雄偉壯麗,涉成園像是一抹溫柔,以春櫻輕撫世間的浮華與喧囂。
對於熟悉日本歷史的旅人並不困難,但走過沙沙作響的碎石子地時,感受到江戶時代以來的歷史感。櫻花綻放短暫如夢,如人生無常與美麗,涉成園的美景帶給旅人片刻的平靜。
深吸一口氣,讓櫻花氣息填滿肺腑。
踏進涉成園更深處,櫻花如同輕紗般垂落,微風拂過,花瓣如蝶般飛舞,飄落在池水上,波光粼粼。園中的每一塊石頭、每一片綠苔,彷彿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被靜靜傾聽。身為外來的旅人,試著放慢呼吸,讓腳步與這片古老土地的節奏同步。
當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把這塊地捐給東本願寺,當時方丈敦請建造洛北詩仙堂的名師石川丈山幫忙造園,完成現在可見的池泉迴遊式庭園。園內的池塘設計成「印月池」,突然一陣風吹來,往回一望,閬風亭、林木和不遠處的京都塔同時進入視野,完全是吟唱京都美好的風景畫,讓人不禁駐足。
靜靜坐在縮遠亭下,看著櫻花雨點般落下覆蓋屋頂,聲音輕柔如詩。僅此片刻寧靜,彷彿與過往的僧侶文人共處,想像著在此冥想、讀誦經文,面對生命的無常與信仰的永恆。至於這個遠方而來的旅人,似乎也短暫找到了心靈停泊之地。
櫻花短暫,日本美學卻推崇綻放出燦爛極致的美麗。就像人生中重要時刻都是短暫且珍貴。
陽光漸漸增強,照耀在涉成園的古木與流水之上。櫻花瓣輕輕飄落,如同時光的使者,在空中翻飛,落在青苔與石板間,鋪成一條幽靜的花路。不知各方旅人有多少難以言喻的情緒?
走到傍花閣北邊的小溪邊,淺淺水流不僅映照櫻花與蔚藍的天空,一旁休憩的老夫婦入景後,更像是動人的畫卷,這種平凡卻又寧靜的片刻,不就是春日最好的註解?
漫步間遇見一位細心修剪櫻花枝條的年長園丁。見人駐足便微笑點頭輕聲說:「櫻花雖然短暫,但每年都如約綻放,就像生命中的希望一樣。」話語平實卻帶著力量,讓人在櫻花樹下感受到一種靜默的守護與傳承。
春天的風繼續吹拂,帶來遠方鐘聲的迴響,那是東本願寺鐘樓的聲音,穿越歷史在耳畔低語。聲音像是時間脈動提醒著,美好與哀愁都在這片古老土地上交織,成為歷史長河的一部分。
當太陽漸漸升到天空高點,許多遊人也紛紛脫下外套。眼見園中碎石子路被落花覆蓋,移動步伐發出的沙沙聲響像是與這片土地對話,令人不禁讓腳步變得輕盈,深怕是打擾這份美好。
作為園內十三景之一的『傍花閣』,奇特的外觀讓人很難聯想是一座茶室,但此時盛開的櫻花又點綴得恰到好處,令人不禁心想,以前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在茶室內,一睹這難得的美景?
涉成園的櫻花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自我對話。每一朵花、每一滴水,似乎都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當離開時,帶著柔軟且堅定的心,等待下次的春天來訪。
花の道
足音すらも
遠慮して
(櫻花小徑/連腳步聲也/不敢驚擾)
摘自《慢走京都,等一場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