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媽過了 65 歲-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天參加了閱讀人讀書會台中實體線下同學會,其中有個環節,老師要我們跟同桌分享一本書。我也正好把這本書讀到尾聲,就想跟同學們分享它的大概內容及我的感想,同學們給的回饋也相當熱烈。是的!在我們這個年紀,就是一般稱為「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在這樣子的情況下,不堪風雨一來就隨之搖擺。


一開始要讀這本書時,我對其中幾個章節非常想要快速閱讀,因為我也曾面臨過那樣的難題。當初父親罹癌入院後的治療與照護,以及後來的後事安排,我常常再次回想:身為子女的我,這樣子做到底對不對?如果那時候就有這本書,也許我能處理得更好。


作者也是面臨父母老年後的一些問題,覺得很需要讓大家了解,才寫了這本書。我們日後也會面臨自己老年的問題。其實說是幫助父母,不如說是幫助我們自己,讓我們在未來的安排上能更從容不迫。


其實「老」不等於退化,反而有時候是年輕人不注重健康,身體機能退化得比老人還嚴重。我讀到書中的一個知識點才知道,原來「失智症」分為兩種。我們一般都認為「失智症」就是退化造成的,原來還有一種是「血管性失智症」,這可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最重要的還是「預防」。也可以分成兩個方向:「健康的習慣」與「健康的管理」。養成良好習慣,加上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學會管理自己的健康。很多人其實對於管理自己的健康視而不見,進而造成更多無法挽回的結果。


無法好好管理健康,就會造成家人的負擔。例如「抽菸」,因為無法戒除,不只威脅自己的健康,也影響周遭的人。我父親是罹患口腔癌,他除了抽菸還有吃檳榔的習慣,對自己的健康並不在意。所以真正到了後期,住院、照護與經濟的問題一起來,我們當子女的真的是蠟燭兩頭燒。父親從住院到離世,短短不到一個月內,家裡所有人真的是人仰馬翻。


我們都知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所以當「意外」到來時,常常措手不及甚至恐慌。那是不是應該做好一些準備,讓自己更有底氣應對?我自己是借由兩個方向來準備。


第一個方向:保持「健康的習慣」及「健康的飲食」。每天盡量維持一定步數,能動就不要坐著。內勤工作較難做到,所以我能爬樓梯就不坐電梯,讓自己多動一些。飲食方面沒辦法自炊時,外賣我會點健康餐盒,或在自助餐多夾蔬菜。每天盡量保持 2~3 顆蛋加上優格。


第二個方向:保險。定時檢視自己的保險內容。我有做這件事,所以一檢查到自己有子宮囊腫時,就能快速安排開刀。現在很多手術都有健保與自費部分,有了保障就有選擇權,而不是無路可退。因為這樣的認知,我把原本的失能險調整成長照險,因應不同時期需求,以及保險公司在不同階段推出的方案。現在生育率低,很多是獨生子女或丁克家庭,未來面對老年或疾病時更需要規劃,讓自己老有所終,而不是狼狽不堪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vy Chen的沙龍
10會員
66內容數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僅是個人的輸出想法
ivy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這句話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要有多少錢我們才能夠退休?
2025/08/24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這句話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要有多少錢我們才能夠退休?
2025/08/05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2025/08/05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2025/08/05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2025/08/05
當機動性變成日常,應該檢討的是什麼?我大致上分成這六大類 1. 資源規劃 2. 流程設計 3. 溝通與協調 4. 風險管理 5. 目標管理 6. 文化及心態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