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這句話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要有多少錢我們才能夠退休?這個定義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外,就算累積到了一定的財富後我們還是無法退休,就如作者說的「足夠謬論」。這種想法認為,一旦我們達到某種穩定期(無論是財富、成就還是幸福方面),平靜和幸福感就會籠罩著我們。而現實中,一旦達到目標,恐懼就會緊隨其後。我們立即擔心會失去最初努力獲得的一切,這時恐懼感取代了成就感。
因為「現代社會文化」鼓勵我們去追求財富及物質,書中提到在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中美國的工作時數比英國、德國、其他的國家的還要高,我也特地去查了一下 2024 年台灣人的工作時數去年**平均年總工時為2020個小時**,在39個主要國家之中,暫排名第5,亞洲國家則僅次新加坡。這個調查我覺得並不意外,早年的環境並不富裕,所以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中都希望小孩能夠努力用功讀書,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外更多的是社會地位也對於財富的提升有所幫助,我們也會期望用錢來辦它辦不到的事,把錢這個「工具」轉換變成「目標」,認為只有賺足夠錢就能成為幸福的人,日常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外也會因為要避免恐懼感,所以讓我們開始覺得要去追求成為「目標」。
在書中所提到的「關鍵人生要素之目標」
陷入「財迷心竅」陷阱中的人經常說服自己,財富是生活的驅動力。沉浸在開源節流、制定預算、物質消費和投資理財中是一種樂趣。此外,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目標和里程碑因為量化的關係,所以讓人很清晰可見,就會陷入這些追求中。
那我們又要如何做才不會陷入這些追求或目標中呢?書中提到要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去看生活本質的目的,不論這個目標是對外還是完全給予的,這個目標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
當一個人開始去調整自己的目標時,會從目標中產生很多的連結感,吸引更多有同樣志同道合的人,這點我真的深深有感觸,當我一開始寫作時我的目標其實只是想幫助自己整理出一些閱讀心得,但是連結很多同樣志同道合的人,讓我變成了一位創作者,以更多的不同面向去執行我的目標,如果你不知道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目標或找出另一個身份時在書裡有一些小練習能讓自己找出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身份及社會連結。
我們常聽到一個棉花糖的實驗,只要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長大會更有成就。這是心理學中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只要懂得延遲滿足,不著急於當下的享樂,就代表你有更高的自制力,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並放棄眼前的誘惑,也許延遲滿足能獲得更高的獎勵,但是在克制吃糖或偶爾選擇立即吃「糖」帶來的滿足感,也能讓你快樂,並非厭惡立即吃「糖」。
不管做什麼決定需要的是「動態判準」,不是單一信條。
每次決策前自問:
1. 此刻延遲,是清醒策略,還是慣性表演?
2. 此刻即時享受,是逃避拖延,還是有效補給?
3. 若選擇等待,實際風險與機會成本是什麼?
但是又要如何去面對問題呢?書中提到利用「複盤」來重新定義自己,當然作者面對到的是臨終者所以用到的是「人生複盤」除了整理他人或是自己的「關係」外,也對於面對「金錢」的關係做一個整理,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要等到人生終點才要來做這樣子的「人生複盤」呢?不如從現在開始就來複盤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