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臺南運河盲段3D情境模擬圖:一段記憶的建模旅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1930年代 臺南運河盲段 3D情境模擬圖

1930年代 臺南運河盲段 3D情境模擬圖

說到臺南運河,上一篇文章才剛提到它即將滿百歲,這回就順著這條水路,把我多年前製作的一張「1930年代臺南運河盲段 3D情境模擬圖」重新翻出來。這個「盲段」位置大約就在今天的河樂廣場後半段,靠近運河那一端。趁著腦袋裡的記憶還沒退潮,就來寫一下那段製作過程的點滴。

這裡先補充一下:所謂「盲段」,就是「船溜」;白話點講就是「船塢」,是用來停靠船隻的地方。

一張照片,一段拼湊起來的記憶地圖

這張3D情境圖,我有點小小自豪地覺得——它應該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張。幾年前,為了讓它出現在臺南運河的宣傳影片裡,我開始蒐集了大量資料。除了網路、書本和文字敘述,最重要的線索來自一張日治時期的黑白照片,這張目前在 Wiki 上的照片,當年還被印成了明信片。除此之外,還找到了幾張不同角度、但拍攝同一地段的老照片,一張張拼拼湊湊,就像是在畫一張記憶的地圖。

照片裡有一棟洋樓,很醒目,目測至少三層樓高,出現在河岸左側。我盯著這棟洋樓看了又看,總覺得它眼熟得很,像是小時候在某個模糊的午后瞥見過它的身影——雖然我也不敢太肯定,是不是記錯了。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在一張彩色明信片上又看見了它,紅磚外觀、立面挺拔——這下好了,記憶裡那個小小的紅磚影像,像是突然被陽光照了一下地浮了上來。視覺心理學說得沒錯:人對顏色的記憶,遠比對形狀還深刻,尤其是項紅磚那種豔麗的顏色。

洋樓不在了,記憶撐起比例尺

很久沒經過那一帶,我決定把那張日治時期的照片印出來,跑一趟現場去對比實景。那時候的臺南中國城還沒拆,我從運河尾段沿著中正路一路走過去,想找找那棟洋樓的蹤跡。

結果——洋樓早就不見了。附近一位阿嬤說:「很早就拆掉了啦,但什麼時候我也忘記了。」聽了雖然有點失望,但也只能接受。原本還希望能以這棟樓當比例尺,抓一下那段街景建物的高矮胖瘦,現實看來,只能靠照片中的比例自己推推了。

那段時間,我幾乎是用散步的頻率在附近繞來繞去,看到年紀稍長的阿公阿嬤就聊聊看有沒有什麼口述資料可以補完。不過,時間過得太久,能留下來的記憶碎片也很有限。

時間拉回現在再看這張圖,那些比例上沒拿捏好的地方清清楚楚,不少地方現在看來都會想搖頭笑一下。但我想,那正是十多年前的我,能做出的最好版本。這些小誤差,就讓它們變成未來升級版的起點吧。

視覺大於史實,有時候就是要揚帆

既然比例自己抓,那就決定換個角度切入吧!我把這次的製作定調為「3D情境模擬」,而不是嚴謹的「歷史現場再現」。這樣的自由度比較高,也比較能符合這次想用畫面說故事的初衷。

像是老照片裡那些泊港的戎克船(Junk Boat),大多是收帆的樣子,老實說,看起來有點無趣。於是我想如果是說故事——乾脆通通揚帆!畫面活起來了,也多了點氣勢,那時我邊整理資料邊想:「再不做,這檔案可能又會被我冰進硬碟裡十年⋯⋯」就這樣,開始動工。

3D軟體用的是 Cinema 4D Studio,那時它內建的 Render 引擎算圖風格剛好符合「視覺表現 > 史實」這個路線。後製用 Photoshop 加強氛圍,再進 After Effects 加些光影、鏡位變化,最後總算拼出這「101」張畫面——動畫是做不出來啦(畢竟當年的電腦跑全域照明可是會冒煙的),但靜態呈現也有它的魅力。

raw-image

拍完了,但故事還沒結束

這張模擬圖後來被收進了國家文化記憶庫,算是給當年的努力畫上一個剛好的句點。而我自己,在做這張圖的過程中,也意外認識了幾位研究臺南歷史的朋友,才知道這條運河其實藏著那麼多曾經熙來攘往的日子。

也許有天,我真的會把整段「盲段」做成一段完整的VR體驗——讓人戴上頭盔,就像是穿越時空站在那個碼頭邊,看看那些戎克船是怎麼來來去去的、那些從中國運過來當壓艙的貨物,是怎麼再轉到市場的。

老實說,當年這樣單槍匹馬地做出一張圖,多少有點「憨膽」。但如果你問我再來一次,願不願意?我會說:「會喔。」這幾年新資料慢慢浮出水面,要重建出更準確的歷史場景,不再只是夢一場。

AI可以幫忙嗎?嗯⋯⋯暫時先不要好了

既然現在AI這麼厲害,用AI就能加快這些情境動畫的製作?我有實際試過幾次,但截至2025年8月的現在,我的結論是——AI對臺南運河尾段這條像盲腸一樣的歷史支線,真的所知甚少。

就算是讓 AI 試著用 Image to Image 或 First Frame / Last Frame 做影片,效果也勉強稱得上「勉強」。如果不先自己做幾張Key畫面給它生影片,AI就很難接得出你要的故事,尤其是做得正確不走鐘。

我確實試過拿現在這張3D圖,丟給大家最近很迷的 Google Veo 3⋯⋯嗯,生成出來的那種迷幻感,說句客氣話,就是「謝謝再聯絡囉」。那種感覺你一定懂(笑)。


一段盲段,重建的不是街景,是一座城市的記憶

這張圖的背後,不只是一段建模歷程,更像是一場和記憶對話的旅程。有些建物已經不在了,有些人說過的話我們也再聽不到了,但它們曾經在,曾經熱鬧、曾經重要,這就已經足夠值得我們記下來了。

你說,那段盲段的故事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我想,它的存在就像那棟紅磚洋樓——也許早已被時間帶走,但在心裡總還留著一個模糊的形狀、一個值得好好記住的輪廓。

下次路過那片河樂廣場,也許你會停下腳步,望著那條曾經的水道。說不定,在陽光灑落的某個角度,你會看見幾艘早已收帆或正要揚帆的船影,靜靜穿越歲月的水光,悄悄飄進你的視線——像是從哪裡來,又像一直都沒離開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omas的沙龍
6會員
6內容數
在這裡,我用故事寫 AI,也用影像、文字和物件回望日常。記下一支筆的手感、一張照片的光線、一段創作過程的起伏;也記錄生活裡那些微小但有溫度的東西。每篇文章都是一次對話——關於創作、關於觀察、也關於我如何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