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含有「日治時期」共 33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卡拉寶山步道,是一條充滿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的中級山步道。從碧綠神木出發,沿著寬大明顯的山徑,穿越古戰場遺址與果園農場,登上標高2397公尺的卡拉寶山,眺望奇萊北峰、屏風山等壯麗山巒。這條步道不僅是登山者的天堂,更是探尋太魯閣族歷史與文化的最佳路徑。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1小時5分鐘的往
Thumbnail
位於花蓮市區的美崙山,海拔僅108公尺,是一座親民的郊山,適合各年齡層的健行者。雖然山勢不高,卻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眺浩瀚太平洋,西望美崙溪蜿蜒流淌,景緻優美,享有「花蓮八景」之一「八螺疊翠」的美譽。從清朝到日治時期,這裡因戰略位置重要,曾駐紮軍隊,山上的碉堡與防空洞至今訴說著歷史痕跡。如今,美
Thumbnail
EP92.種甘蔗不孤單!台糖如何用獎勵與補助挺蔗農?(甜言蜜語話糖史): Sugar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8zbq7ot04y601wy1lsyfcix =======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收聽 「甜言蜜語話糖史」 第 22 集。今天我們
Thumbnail
走進金瓜石,就像翻開一部陳舊卻鮮活的歷史紀錄,這裡曾是台灣重要的金礦產地,見證日治時期至戰後的礦業興衰。如今,昔日的礦場早已沉寂,但留下的建築、遺跡與人們對過去的記憶,仍讓金瓜石保有一種時間慢下來的魔力。
Thumbnail
引言:米的旅程與台灣的故事 米,是台灣飲食文化的靈魂,從史前稻穀到現代蓬萊米,這顆小小的穀粒承載了島嶼的歷史與記憶。約 5,000 年前,台灣原住民已開始種植稻米;如今,台積電的 AI 技術正優化稻米生產。米如何伴隨台灣走過殖民、清領、日治與戰後的變遷?
Thumbnail
書名:《建築與場域文化遺產:保存維護的二十堂基本課》 作者:傅朝卿 出版年份:2025年4月初版
300年的神農街,一個「老」字,代表她有很多的故事。 百餘公尺長、寬約4米的石板路,遇到假日遊人如織、車水馬龍的神農街, 現在只能靠想像在百年之前,這裡是五條港的港口之一。
Thumbnail
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的太麻里金針山步道,不僅是台灣東部三大金針產區之一,更是聞名遐邇的觀光勝地。這裡曾是日治時期的瘧疾藥材研究林區,種植金雞納樹;直到民國47年八七水災後,來自嘉義梅山的居民將金針種植技術帶入,開啟了金針山的花海傳奇。如今,110公頃的金針花田在每年8至10月綻放,滿山金黃,吸引無數遊
Thumbnail
引言:從清領到日治的轉換 1895 年,隨著《馬關條約》的簽署,台灣從清朝的邊陲之地轉入日本的殖民版圖。延續第五章的故事,這座島嶼在日本50年的統治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浪潮:鐵路、電力、教育改變了生活,卻也伴隨著文化壓迫與戰爭陰影。日本如何將台灣打造為「模範殖民地」?
Thumbnail
引言:從海上王國到清朝邊陲 1683 年,當清朝將領施琅攻克台灣,鄭氏政權的「海上王國」畫下句點,台灣正式納入大清版圖。延續第四章的故事,這座曾被視為「化外之地」的島嶼,逐漸從邊陲之地蛻變為清朝的重要行政區。從荒蕪的開墾到港口的繁榮,清領時期的台灣如何在歷史洪流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