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北部里海的濕地,曾有一隻孤獨的西伯利亞鶴,在此過冬。
牠的名字叫奧米德(Omid),在波斯語中意為「希望」。
牠被認為是西伯利亞鶴西部種群中,最後一隻野生倖存者。這些鶴群,曾沿著古老航道,從西西伯利亞遷徙到印度與伊朗。
為了延續這段記憶,2022 年,人們將一隻名為羅亞(Roya,意為「夢想」)的圈養鶴放歸,盼她能跟隨「希望」,重新學會天空的路徑。
然而,奧米德在 2023 年後消失無蹤。
於是,「希望」沒能等到「夢想」。
如今,西伯利亞鶴的存續,全仰賴東部族群。
所幸,自 2015 年不到 3,500 隻,已增至接近 7,000 隻。
因著保育行動,越來越多的鳥兒再度回到天空。

每年秋天,西伯利亞鶴攜幼鶴飛越 1.6 萬公里,沿濕地南下至鄱陽湖。 (漢克設計,照片:趙傑/Corbis News/Getty Images)
人類最後的努力
羅亞「夢想」的放歸,是人類最後的嘗試:
試圖讓一隻鶴,再次記起天空的古老航道。
即使未必成功,它提醒我們:仍有行動的契機。
更令人欣慰的是,東部族群逐年壯大。
這證明「保育」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
而是能翻轉命運的真實行動。
雖然調查艱難,數字未必精準,
但趨勢清晰:只要人類收斂欲望,
天空便可能迎來歸鶴。
守護自然,回復生機
這讓我想起《易經》的《復卦》:
在極暗之時,依然潛藏轉機。
「希望」或許短暫隱沒,但「夢想」未必會熄滅。
守護自然,不只是為了動物,
更是為了提醒我們自己:
當夢想與希望並行時,未來才能循環往復。
〔參考資源〕
Siberian crane: Back from the brink|Call to Earth|CNN Science|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