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的不理性
投資人常有羊群效應的心理,容易陷入一窩蜂從眾昧。譬如:追求高價類股,導致股價升到不合理的高點。而且不理性的投資人的錯誤不會互相抵銷,反而會強化彼此;尤其在網路資訊發達的年代,更是火上加油。
傳統經濟學家堅持效率市場理論,認為即使許多散戶不理性,但套利者能讓市場有效率。他們認為理性交易決策可以抵銷行為交易者帶來的衝突。然而,市場往往是不理性的,股價高的可變得更高,股價會一步步擴大直到泡沫破裂。例如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事件中,在泡沫破滅前,股價不斷上漲,許多股票上漲一倍後再翻倍。投資人只有在事後才發現網路科技泡沫會破滅,最終讓許多交易者一敗塗地甚至破產。因此,投資人的認知偏誤會影響股價,而散戶行為也經常是不理性的,偏離了經濟學家認定的最佳決策狀況。
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因為投資者經常過度自信,盲目跟隨;認為自己能掌控情況也拒絕承認錯誤。等我們事後觀察到這些行為如何影響自己後,才發現投資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心態多麼容易影響投資,就能避免一些愚蠢的錯誤決策。因此了解投資者的心理,有助於保護自己,不變成容易上當的傻瓜。
就像在業餘網球賽中,選手贏球多數是靠對手失誤得分,而不是技術超群。投資也是如此,大部分人因採取錯誤投資策略而失敗。因此,最好的致富方法是買入市場指數型ETF並長期持有。
比如在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中,科技股大漲,很多人覺得自己是投資天才,相信追逐高績效基金會穩賺不賠。他們甚至辭去正職,全職做當沖交易(畢竟每天上午進場到收盤時已賺了10%,這是讓人多爽快與充滿自信的時刻)。然而,當泡沫破滅來臨時,這些策略最終都以災難收場。相比之下,穩定買進並長期持有的投資人獲利豐盛。
要對付投資人的人性弱點所造成的惡果,第一步是認清狀況。我們應該像業餘網球選手一樣,不需用花俏動作,只需簡單地長期持有,做多元分散投資組合。這樣通常都會賺錢。
總之,我們不希望成為自己投資理財的最大敵人。因此,要避免採用愚蠢的投資策略。從行為財務學角度看,有哪些愚蠢的投資策略是散戶應該避免的呢?
投資要避免的弱點
避免盲從的從眾行為
我們觀察自己及周圍的朋友,會發現投資決策常常受朋友的影響。當看到身邊投資者許多都在自誇股市獲利豐厚時,我們內心很難不想跟風,甚至動搖自己原有的投資紀律和原則。
研究顯示,多數人買進股票的原因來自熟人建議,包括朋友或親戚推薦。可見周遭朋友對投資決策影響重大。有研究指出,喜歡社交的家庭往往比不喜歡社交的家庭更可能投資股市。
而當股市過熱,投資成為街頭巷尾的話題時,此時對財富的殺傷力將會更大,也代表泡沫破滅時刻即將來臨。例如1980年代初的金價、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日本房市和股市(開始失落的30年)、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初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房市泡沫造成的金融海嘯,以及2021年的比特幣市場波動,都證明了這一點。
同時,某一段時期最熱門的股票或基金,往往在下一個時期表現最差。這種行為誘使投資人在股市大好時進行冒險投資,在悲觀氣氛中認賠賣出。而媒體和網路更助長了這種泡沫加大、自我毀滅的行為,因為它們會報導市場的漲跌幅,誇大事件以吸引觀眾注意。
即使媒體不渲染,大規模市場動作和成交量增加,也會讓股市成為街頭巷尾閒聊的話題,這會動搖原有紀律的長期投資者。他們可能因此依情緒而非理性邏輯做出買賣決策,改變自己原有紀律和原則成為短線操作者,這就是股市泡沫形成的開始。
投資人往往在股價接近市場高點,周遭貪婪氛圍瀰漫時選擇將資金投入市場。並在當市場跌至谷底,周遭悲觀情緒蔓延時,則選擇抽出資金離場。例如,2000年初股市創新高,新淨現金流不斷流入股市創新高;但是到2002年股市跌至谷底,投資人又開始撤出資金。同樣地,2008年底至2009年初金融海嘯期間,市場觸底時大量資金脫離市場,投資人不僅是資金損失,也包括時間損失的影響。
在2000年初股市達到最高點時,資金從價值型共同基金撤出,流入持有高科技與網路產業個股的成長型共同基金。同時間價值型基金則持有淨值與獲利表現較佳、但股價相對便宜的傳統個股。隨後三年,價值型基金為投資人帶來豐厚報酬,而成長型基金卻表現不佳。尤其在2002年第三季,納斯達克指數從高峰重挫80%後,成長型基金被大量贖回,許多散戶在股價在谷底時,認賠賣出抽出資金脫離市場。投資人也受到選擇損失的影響。這說明今日散戶一頭熱追逐的熱門標的,他日或面臨資金難以凍彈的困境。
避免頻繁的交易
由於投資人容易過度自信,常常為了賺更多錢而頻繁進出股市,甚至變成短線操作,或在股票和基金之間頻繁更換標的。這種做法往往讓投資人一無所獲,卻平白增加了交易費用和交易稅。因此,連股神華倫·巴菲特都說過,「懶惰是最佳的投資模式」,而正確的持股期間應該是永遠。
事實上,頻繁交易不僅難以賺錢,最頻繁進出股市的投資組合績效通常是最差的。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過度自信,相對地交易次數也更頻繁。有調查指出,女性的平均績效大幅超越男性,是因為她們較少交易甚至不交易所致。而男性客戶的交易頻率足足是女性客戶的兩倍[1]。這顯示出過於頻繁的交易對財富累積有害。
要反向:賣賠錢股、留(存)賺錢股
人們在買賣股票時,經常會在證券帳戶中留下許多股票算是自己曾在股市經歷的證明。趨避理論告知當我們投資虧損時,感到的痛苦遠比獲利時的快樂強烈許多(2.5倍)。所以,當獲利和虧損金額相同時,我們會選擇冒更大風險去避免損失,而不是冒風險去獲取同等報酬。
當我們買的股票不斷下跌時,我們寧願被套牢,也不願意賣出實現損失,並可避免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投資。同時,我們卻常常會賣掉賺錢的股票,享受成功的感覺並增加自信。
其實,帳面虧損和已實現的虧損一樣,都是真實的損失。賣不賣只是面子問題和人性心裡難以面對的現實問題罷了。如果你賣出賺錢的股票,反而會增加稅務負擔;同時不賣出(虧損)的股票,資金就被壓在那裡,無法靈活運用(在投資與活化),達不到錢滾錢的投資目標。所以,我們認知到要反向的操作將賠錢的股票斷然出清將資金重新投入會賺錢的,並保留已有賺錢的股票讓其持續上漲及配發股息。
小心,新上市股
在2000年網路泡沫之前,投資新上市股似乎是致富的捷徑。很多網路科技股的股價飆漲兩倍到三倍,甚至更多。因此,許多人認為取得新上市股是發財的簡單方法。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不建議以上市價格買進,尤其不要高於上市價格購買新上市股票。長期來看,新上市股票通常表現不如整體股市。而且,熱門的新上市股票幾乎都被大型法人或承銷公司的頂級客戶搶走。券商只有在無法賣給這些大客戶時,才會釋出機會讓一般投資者以上市價格購買。
另外,美國的新上市股票閉鎖期是六個月,台灣是三年。一旦閉鎖期過後,內部人可以開始賣出股票給一般大眾,這時候股價通常會下跌。因此,我們建議對投資人對不了解的新上市股請保持謹慎的態度。
避開小道消息
若是你的一位朋友、親戚突然告訴你,他朋友的朋友告知有一間推薦的小型生技公司,據說近日發明了一項新科技的突破,一種新醫療技術即將上市。他們即將要準備公佈這個新技術的消息,目前股價還非常便宜,在興櫃市場值得購買,很多親朋好友甚至電話行銷和網路都在推薦。此時,你內心是何感受?
高興嗎? 要不即刻行動投入所有資金,早早上車享受受這天上掉下來的好禮物! 這時你要特別小心,務必避開所有這類的小道消息。因為這極有可能成為你一生中最慘烈的投資。千萬不要輕信這些傳言/謠言。
小心騙局:天下沒有萬無一失/只賺不賠的計畫
若有人告訴你,他能幫你挑選出最好的金融經理人並在股價下跌時讓你全身而退,你要警覺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些投資組合在一段時間內創造出高於市場平均值的獲利,但這些獲利最終會消失,因為它們沒有持續性,所獲得的超額獲利也無法持久。也沒有人能持久地抓住市場時機連續地創造超額利潤。
作為投資人,我們要謹記一句話:「如果某件事好到不像是真的,那可能就不是真的」。這句格言用在2008年龐氏詐局中尤為適用。主嫌馬多夫[2]讓人們相信他的公司能每年為投資人賺取10%到12%的穩定獲利。這個詐騙案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抓住了人性的弱點且提供的報酬數字看似適中有機會可以實現。然而,在股市中連續每年要能夠賺取到這樣的報酬幾乎是不可能的。
美國股市歷史(百年以上)顯示,長期平均年報酬率約為9%多,但是其中有些年的波動很大,有些年份甚至會虧損高達40%。因此,馬多夫若是要達到每年10%到12%的報酬,就只能做假帳。了解到周遭的各項小道消息與迷人的報酬不斷誘引中,我們唯一能保護自己的方法是認清事實、心生警覺,並在心中響起:「如果某件事看似好到不像是真的,那毫無疑問它就不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虛無繁華路上的康莊之道
投資路上坑坑洞洞、周遭眼界繁花似錦,迷幻美夢在耳邊層出不窮,投資人須行走其中以至於終。在經過時間的證實後,真正的投資大師總是樸素踏實、緩慢低調、自在有自我定調、不隨機起舞。擁有這種心態與方法才能引導投資人走向財務自主和豐盛幸福的生活。
[1] https://www.zencosmos.com.tw/2025/07/financialmanagement/50239/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C%AF%E7%B4%8D%C2%B7%E9%A6%AC%E5%A4%9A%E5%A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