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投資人做決定時都是完全理性的嗎?我們觀察周遭的親朋好友、同事、主管,甚至父母和配偶,他們的行為與投資決策真的夠理性嗎?答案是我們常看到這的些人很多時候並不理性。
傳統經濟學理論假設投資人是完全理性的,並以財富極大化為目標來做決定。然而,現實中我們身邊的人在投資理財時,行為往往不夠理性。因此,在21世紀初,由康納曼和佛特斯基兩位財務經濟學家看到了這一點,發展出行為財務學。行為財務學認為,人類並不像傳統經濟模型所假設的那樣理性。他們認為市場價格常常不準確,人們在股市中容易受到大環境氛圍的影響而且投資人的不理性行為會相互影響。
散戶的羊群效應會導致市場扭曲,然而傳統經濟學派和效率市場理論派認為,這些扭曲會被套利者的行為抵消。套利者利用市場價格與合理價值的差異來賺取利潤,也可以在不同市場間利用相同商品的價差獲利。在股市投資中,套利指買進被低估的股票,待股價上漲到高價時賣出。
所以這些市場扭曲的價值會被勤奮的套利者消除,使股價回歸理性,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然而,實際上套利效率面臨許多障礙,並不容易實現。市場價格可能大幅偏離應有的價格,而這主要是由於散戶的不理性行為所造成的。散戶的不理性行為有哪些呢?
散戶的不理性行為
過度自信
投資人經常表現得不理性,這種行為並非偶然,而是持續發生的。在不確定時,人們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判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過度自信。通常相信自己的判斷無誤,但對未來的評估往往過於樂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觀察到「過度自信」」的現象。例如,當我們詢問朋友對自己駕駛能力的評價,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擅長駕駛,更安全。同樣地,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也十分樂觀,相信自己會有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婚姻和健康的身體。然而,當要他們預測朋友的未來時,他們卻顯得較為實際,認為朋友可能會遇到一些坎坷不幸。
這種過度自信表現在投資理財上尤為明顯。投資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低估風險,否認運氣的存在。他們誇大自己掌握事件的能力,進行過多的投機買賣和頻繁交易。其中男性過度自信狀況平均比女性高。許多資料顯示,散戶交易越頻繁績效越差,男性在理財能力上的過度自信比女性更嚴重。而男性投資人的交易頻率也遠高於女性,績效也較差。
我們可以通過設置出一股市的信賴區間實驗來驗證這一點。例如,詢問親朋好友一個月後台股的最高點和最低點會達到多少點,再讓他們設定台股一個月後,你有99%把握台股肯定會或高於(或低於)的一數值。照理說實際超出預測範圍的機率只有2%,但結果顯示,出現意外結果的機率很大,很少有人能設定出一準確的信賴區間。這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過度自信,並且投資人還會在自己(已不準確)的預測上壓下不合理的高額賭注。因此,投資人對自己的預測精確度誇大以為能擊敗市場,但最終績效卻差。
後見之明
散戶為何會有過度自信的心態?這可能源自於人們的「後見之明」偏誤,即人們只記得自己成功的事件和投資獲利經驗。一般人常將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例如若投資某一支股票賺錢,便會認為是自己做得好。而對於不好的結果,則合理化為外部環境的偶然事件。因此,成功事蹟在投資人腦海中的影響力遠超過歷史教訓,助長了錯誤認知,誤以為事事容易預測。
許多行為學家相信,在預測公司未來成長能力上,過度自信往往導致成長股普遍被高估。當聽到一新的電腦科技或醫療技術突破問世時,投資人通常推斷該事業未來必定成功並抱持超乎常理的自信。然而,這樣的高成長預測往往不實現,公司可能在不久後獲利縮水(甚至虧損)、本益比下跌,造成股價低落(如彗星般快速崛起又跌落)。因此,預測令人振奮的公司成長時過度樂觀,或許是成長股長期表現往往不如價值股的原因之一。
偏誤的判斷(錯覺的認知行為)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常被錯覺愚弄,以為自己對某些狀況有掌控能力,實際上卻無法掌握任何狀況。投資人自信滿滿地認為可以透過觀察過去的股價來預測未來走勢(這是技術分析專家的共識)。
例如,我們讓幾個人用想像的紀錄投擲100次硬幣的結果,再請一個人實際投擲100次記錄每次結果。人們用想像中的投擲結果通常較為平均,如正反相間,但實際投擲的結果往往是「連續出現」正面或反面的機率超過預期。因此,實際上可能會出現多次正面或反面連續出現,而不是正反交替。因此,想像與實際的結果相差甚遠。
在股市投資方面,除了長期趨勢向上之外,股價連續攀高通常在高點後會下跌,出現獲利回吐。這符合財務重力法則和回歸平均值的反向作用。整體而言,股市一旦跌深就會反彈,但投資人常誤認為好的市場會更好,壞的市場會更糟,預測與實際往往差異大。
這種錯覺讓投資人誤以為自己能掌控股市看到實際上不存在/不符合的趨勢,並做出未來股價預測。驅使他們大量研究各種資料,試圖找出可預測性模式;但各時期的股價發展依然遵循隨機漫步理論,也就是股價的未來變動與過去變動基本上是無關聯的。
從眾心理的羊群效應
在群眾行為研究中,有一個公認的現象叫做「團體迷思」。這意味著團體中的人會互相影響和強化信念,導致誤信不正確觀點,並將其視為正確。例如,2000年初,群眾對網路科技的獲利潛力過度樂觀,導致新經濟股票被錯誤定價,這是從眾行為的病理性群眾表現。
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是典型的從眾範例。錯誤的投資判斷讓人們盲從,以為新經濟股會帶來高額獲利,彼此興奮不已。這種不理智的從眾心態,像羊群效應一樣蔓延。例如,同事、牌友、打球朋友之間口耳相傳,使人們誤信網路成長會創造巨大財富,加上媒體推波助瀾,謠言和錯誤資訊大量散播。
投資人開始買股票使股價一路上揚,早期投資人賺到錢便告知大家。我們一般散戶最害怕的是看到朋友發財而擾亂其原有投資的紀律與判斷力,使更多人選擇跟進買股,過程形成一正向回饋循環。這種情況類似網路泡沫中的龐氏騙局,直到泡沫破滅再也無法找到最後一個傻瓜(願以更高價買入)。
這種從眾行為不僅發生在散戶身上,也影響共同基金專業經理人。他們會遵循相同策略,把資金押注在同類型股票上。某些經理人持有某些投資組合後,其他經理人很快也會跟進,產生流行病般的從眾行為,而這些資金進一步影響更多散戶。
股市的長期報酬豐厚,但一般投資人的報酬卻很低。這是因為投資人往往在經濟繁榮、市場高點時才買進股票。例如,2000年3月,一年內投入股票基金的新資金達到最高。但在2002年秋天或金融海嘯的2008年底,市場跌到谷底時,散戶卻大舉退場。這不僅導致金錢損失,還浪費了時間。尤其是當熊市谷底過後,股市反彈時,錯失了跟隨股價反彈上漲的獲利機會,使得一般投資人的投資報酬率低於平均市場收益。所以散戶一定要避免從眾行為,不要有跟風的心態。
損失迴避的心態
早期財務經濟學模型認為,投資人根據自身選擇對最終財富的影響來決策。然而,有人質疑這種觀點,認為人們的決策動機來自於對獲利與損失的主觀認定。一般而言,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利帶來的快樂。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利得與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利得正效用的2.5倍[1]。因此,描述獲利或損失的字眼會影響最終決定,這便是所謂的架構選項方法。
假設一場投擲硬幣的賭局,正面朝上贏得100美元,反面朝上則需支付100美元。大多數人不會接受這樣的賭局,即使已重複實驗證明其公平性。研究顯示,若要讓人們接受賭局,獲利金額需提高至250美元,即損失價值需達獲利價值的2.5倍。這說明了人們有極端的損失規避心態。
架構效應的選項敘述也影響決策。例如,一場罕見流行病預計將造成600人死亡,目前有兩項應對計劃。若採用A計劃,可挽救200人;若採用B計劃,有三分之一機率挽救600人,但有三分之二機率無法挽救任何人。在這種描述下,人們傾向選擇A計劃。
相反地,若描述為A計劃將導致400人死亡,而B計劃有三分之一機率挽救所有人,但有三分之二機率無法挽救任何人,此時多數人會選擇B計劃。這說明在有一定損失前提下,人們偏好承受風險。同樣地,醫師在面對癌症病患時,若以存活率而非死亡率來說明治療方案,人們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大不相同。
獲利炫耀與虧損不認錯
投資人對投資結果有兩種不同反應。當獲利時,他們會驕傲地告知天下,分享因何決定賺了很多錢。然而,對於糟糕的投資決定買了賠錢股票,卻很難承認也不願面對。這種自負驕傲和後悔不認錯的情緒,對投資行為有重大影響。面對賠錢股票,投資人總覺得只要堅持持有,總有等到回本的一天那時就可擺脫後悔。因此,他們往往緊守賠錢股票,而賣出賺錢股票。
這種行為顯示出投資人喜歡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以實現獲利並建立自信,同時告知他人自己的成功。但若賣出賠錢的股票,則會帶來內心的後悔和損失痛苦,使得他們不願意面對(損失迴避的心態)。
然而,不願認賠並非上策甚至是愚蠢行為。賣出虧損股票可以減少繼續虧損風險,也能減少獲利的稅額。或者即使相信未來股價會回升可以先賣出虧損股票,再買進同產業、前景和風險類似的另一檔股票。
投資人(散戶)在投資理財這種不願認賠、只想告知成功的心態,在房屋市場也存在。房價上漲時銷售量增加,賣家出價更高;但在房價下跌時,不僅銷售量下滑,賣家仍堅持高於市場價格即使房子難以出售,也不願降價求售。這種極端的損失規避心態,是賣方不願虧本賣出房地產或股票的原因。
總之,在實際生活中眾多投資人的不理性行為會相互影響,使整個系統失去理智。行為財務學認為,人類不像傳統經濟模型所假設的那樣理性。身為散戶的我們應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一定要避免這些不理性的行為和決策。
[1] 損失迴避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D%9F%E5%A4%B1%E8%A7%84%E9%81%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