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購物時如果需要攜帶大量的現金在身上,肯定會覺得非常不方便。信用卡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信用卡交易也成為現今社會常見的交易方法,但你有思考過,當我們使用信用卡交易時,金流到底是如何流動的嗎?店家又是如何收到貨款的呢?今天就來帶大家好好了解!
1.角色定位
當一筆信用卡交易發生時,主要會牽扯到五個重要角色,分別為:消費者、發卡銀行、清算中心、收單銀行、店家。每個角色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與提供相應的服務,以下讓我們來好好拆解一番。
1.消費者:也就是持卡人,透過與發卡銀行簽約拿到信用卡,在合法消費之後需要按時繳交卡費。
2.發卡銀行:如中信、富邦、國泰等銀行。與持卡人簽約,協定信用額度、紅利反饋,並承擔違約風險。
3.清算中心:如Visa、Mastercard、JCB等清算中心。建立信用卡交易網路(用來傳送交易資訊),但本身不發卡。與發卡銀行和收單銀行簽約並授權其使用品牌發卡並納入構建的信用卡網路。
4.收單銀行:與商家簽約,在信用卡刷卡後將交易資訊傳送至清算中心,並在最後將貨款撥給商家。
5.特約商店:與收單銀行簽約取得刷卡收款資格與設備。

2.情境模擬
接著來拆解交易發生時,每個角色具體會發生哪些事情吧!
事前準備
1. 消費者與發卡銀行簽約拿到信用卡
2. 發卡銀行與收單銀行與清算組織簽約取得發卡資格
3. 店家與收單銀行簽約取得刷卡收款資格與設備

刷卡當下
- 消費者與店家間完成信用卡交易
2. 店家將刷卡訊息傳送至收單銀行
3. 收單銀行將刷卡訊息回傳清算中心做授權 (若成功,商家與消費者收到交易成功簡訊)
4. 清算中心將刷卡資訊傳送至發卡銀行

刷卡後續(交易日後2~3天)
1. 發卡銀行先行墊付貨款,並抽取手續費,金流移轉至清算中心
2. 清算中心從貨款中抽取手續費,金流移轉至收單銀行
3. 收單銀行從貨款中抽取手續費,將剩餘貨款撥給店家
4. 每一期末消費者依合約繳納卡費

3.案例解析
接著我們來舉個常見的例子,小美早上上班路上,用信用卡在星巴克買了一杯 NT$150 的拿鐵。這麼簡單的一次刷卡消費,其實背後有五大角色在跑金流。
1️⃣ 消費者(小美)
- 小美刷卡,拿到咖啡。
- 她的責任是月底繳清帳單 NT$150。
2️⃣ 店家(星巴克)
- 星巴克提供商品,送出交易資料給收單銀行。
- 表面上「收了 150 元」,但實際會被扣手續費。
3️⃣ 收單銀行(星巴克合作的銀行)
- 幫星巴克處理交易,把資料送到清算中心。
- 兩天後(T+2),將 約 NT$147(扣掉 2% 手續費) 撥給星巴克。
4️⃣ 清算中心(Visa/Mastercard)
- 負責傳遞資料:把收單銀行的請求送到小美的發卡銀行。
- 確認交易成功後,再把授權結果回傳。
5️⃣ 發卡銀行(小美的銀行)
- 收到請求,檢查小美的卡片狀態與額度。
- 批准交易,等帳單日向小美收回 NT$150。
💰 金流的實際流動
- 刷卡當下: 小美拿到咖啡,星巴克得到一張「刷卡成功憑證」。
- 結算日 (T+2 左右): 星巴克實際收到的款項 ≈ NT$147(因手續費 2%)。
- 帳單日: 小美支付 NT$150 給發卡銀行。
- 銀行間清算: 發卡銀行把錢透過清算中心交給收單銀行,讓整個金流完成閉環。
一筆看似簡單的刷卡交易,其實是由 多方參與者協同完成的金流合作網絡。
- Visa、MasterCard、JCB 並不是發卡單位,而是 國際清算與交換標準的制定者。
- 發卡銀行 才是真正核發卡片並承擔信用風險的主體。
- 收單銀行 則肩負協助商家收款、對帳與撥款的任務。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金流介面也許只是螢幕上的一個按鈕或表單,但背後其實牽動了:
- 多方協作
- 風險配置
- 資訊交換
- 資金清算
這些環節缺一不可,構成了支付體系的基礎設施。
透過本文,我們可以理解刷卡交易背後的授權、清算與結算流程,並掌握了各方角色與分潤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