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那年,姊姊沒有抽中籤,錯過了陪寶貝參加課外教學的機會。
今年升上二年級,她格外祈願自己能被選中,好親眼看見寶貝與同學相處的模樣。
「如果我抽中了,可以陪你去嗎?」她小心翼翼地問。寶貝點點頭,卻補了一句:「可以,但妳不要親我。」
在家時,他仍會讓我們親親抱抱,但在學校,他不想被同學看到家人表達愛的方式。那份「不想被笑」的敏感,是孩子開始建立自我界線的信號。
前陣子,姊姊向班導反映,寶貝因為害怕英文老師,而對英文產生排斥。
班導轉達後,英文老師特地找他談話,溫柔地安撫他,班導也私下找他聊了一下,寶貝認真地對兩位老師說:「我以後會好好複習英文。」
可是當天,他卻對姊姊說:「以後妳不要再跟老師講我的事了。」
他不喜歡被談論,被關注的眼神讓他覺得不安。
幾天前,我們搭電梯下樓。
電梯門在23樓打開,寶貝笑著說:「我喜歡二十三,因為23號是我的好朋友。」 到15樓時,門又開了,他卻苦笑:「我不喜歡十五。」
我問為什麼,他不願多說。
直到我半哄半誘,他才吞吞吐吐地說出原因,但描述仍語焉不詳。
我們猜,大概是因為15號是新轉來的同學,剛好與寶貝同姓。老師介紹她時,可能為了讓她更快融入班級,開玩笑地說:「你們同姓,可以當好朋友!」
沒想到全班哄笑,那一刻,寶貝感到被嘲弄,於是將憤怒的矛頭指向15號。
聽著他的話,我忽然想起自己的童年。
那時,鄰居的小姊姊常來家裡玩,替我取了個小名「娃娃」。
家人和親戚都這樣喚我,我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可一上學,我便開始懼怕它。
每當家裡的電話鈴聲響起,我總是飛奔去接,唯恐那通電話找的正是我,卻被家人搶先接起,讓那聲「娃娃啊——電話!」從話筒另一端傳出去。
長大以後,不再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了,我反而會主動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小名是「娃娃」,為了避免誤會,我還會補一句:「不是因為我長得像洋娃娃,是因為我小時候頭髮很茂密,看起來像布娃娃。」
我現在很懷念那個小名,只可惜,當年的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早就叮嚀家人別再這麼叫我。如今,只有幾位年長的親戚,還會偶爾喚我一聲:「娃娃啊——」。
我能理解寶貝那份在意,也知道他只是想保護自己不被笑。
只願他能早日明白:別讓他人的眼光化作束縛,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裡,困於透明的牢籠裡,忘了最初的樣子。
那些目光終將散去,唯有接納自己的一切,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