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躺在床上只有嗡嗡的冷氣聲,還有耳朵裡傳來的耳鳴聲,像極了知了的蟬鳴聲。 七月鬼門開已到月底,那些陰魂能在陽世間的日子所剩無幾了,他們的假期也即將結束。 他們回來不是為了嚇人,而是像放長假的旅人,回到人間探望熟悉的氣味、舊時的聲音,甚至只是想看一眼他們惦記的人。到了月底,燈火要熄了,門要關了,他們只能依依不捨的走。
以前,每到農曆七月,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懸掛燈籠、插上艾草。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有點懷念以前那種單純的生活。 是啊!那是一個單純的年代。 或許在那些反抗時代、追求自由的文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總覺得時代壓抑、空氣裡缺乏自由的氣息。 他們的心在飄蕩,渴望掙脫。 但對於大多數只求三餐溫飽的百姓而言,並沒有太深的感受。 廣大的百姓眼裡,每天挑水、耕田、顧家、煮飯,只要三餐能吃得飽,夜裡一家人能在燈火下坐在一起,那就是安穩,就是幸福了。 或許這就是所謂「知識分子的焦慮」和「庶民的安穩」吧。 ____ 我很不喜歡那樣的動盪。 抗爭帶來的動盪,對一些人是激情與希望,對更多人卻只是焦慮與不安。每天睜眼要擔心的不是理想,而是生活能不能穩定繼續。那種不確定感,的確讓人煩躁。 —----- 但真正打破那份「單純」的,其實不只是政治,而是科技的進入。 以前的世界小而緩慢,生活圍繞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鄰里間的守望,就是日常的全部。 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速度,讓人看見更大的世界,但也讓那種單純被沖刷掉了。 手機、網路、資訊爆炸,讓人一瞬間能接觸到天南地北的聲音; 卻同時,把人從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節奏裡抽離。 以前是「一個村子的人一起過節」,現在是一個人盯著螢幕看全世界。便利了,但孤單感也更容易滲進來。 回想過去,雖然說這些都是徒勞,但在心裡默默留住那份畫面,也不失為一種溫柔——對過去、對單純生活的溫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