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成長的路上,每一次的閱讀,都有可能是一面映照內心的鏡像啟發。作者單親小朋友講述著看完表姊分享給他的《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這本書後,回望自己過往的人生軌跡,他意識到單親背景在自己心裡留下的烙印。書裡的練習提醒了他:愛,需要保留人我之間好的距離以及清晰而健康的界線。
作者:單親小朋友
我國小的時候爸媽離婚了,離婚前媽媽問我,若有一日爸爸媽媽離婚時法官問我:「我要跟爸爸還是媽媽我怎麼回答」?當下的我回答不出來,那應該說是我沉默了沒有回答媽媽的問題。表姐介紹我看一本書,書名是:《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裡面說到如何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那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爸媽單親使我長大的過程中,十分害怕成為小三到太過害怕的地步沒有辦法自然地接受已婚的異性老師將我視作單純學生身分對我的幫助。因為我是單親長大的非常不能認同自己有一絲可能介入別人的家庭,因為自己單親非常不能認同自己害別人的小孩變成單親。有時候被幫助的對象是不是單親背景也構成助人歷程的可能陷阱使助人者被不當對待。
之前有別人一再誤會我是木瓜同學的小三不斷先亂整我,我一氣之下才買了木瓜牛奶,假裝我跟木瓜同學很熟,其實我跟木瓜同學當了四年的大學同班同學,私底下只交談過不到十句話,若是我跟他說怎麼辦上台報告好緊張算一句話的話,因為大學時候的我很內向。那之後聽情歌假裝很深情也是因為太過氣憤一再誤會我是木瓜同學的小三不斷先亂整我的後果。
我小時候只有禮拜日才可以見到爸爸,爸爸也沒有辦法陪我一整日,因為爸爸住另一個縣市往返媽媽家需要時間。小時候爸爸會陪我摺紙船我媽會教我怎麼自製鹹蛋,那時候雖然我們家境只是還過得去但在我的記憶裡卻是感到很幸福的,最幸福的一件事是爸爸媽媽為了聖誕節給我蓋了小屋在我們家,我可以進入我的小屋玩扮家家酒。
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會忍不住比較自己與別人,雖然我的家庭現在沒有爸爸媽媽與我的全家福,但是我可以體會到當單親的孩子的感受,我還記得以前團體中遇到一個爸爸說自己即將被離婚他的小孩該怎麼辦,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心理諮商的課本不照主題來編寫,比方說離婚是一個主題,各家諮商心理門派有什麼觀點或具體技巧,使當事人不會因為不理解各家門派長短選到比如長期累積下來的課題卻期待聚焦短期焦點門派的工作坊能解決問題。
作為過來人我真心建議爸媽不要在小孩面前抱怨另一半,平常就練習好不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藝術,有什麼事好好地跟當事人溝通,我自己屬於被問到問題時容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人,需要一段時間思索,以後該常常練習快問快答才會溝通容易更有效率。
小時候我的伯母問我為什麼我不像我的堂姐可以使他們夫妻倆不離婚,伯母說當下他們的女兒抱著他們哭著說我要爸爸媽媽在一起,使他們夫妻沒有離婚,伯母問我為什麼我不像我的堂姐可以使我爸媽成功地不離婚。
我覺得孩子還小而且是無辜的,我爸媽又不像他們夫妻會在孩子面前吵開來,唯一一次在我面前他們吵架了我媽媽就急著馬上帶我離開現場,我根本沒有機會抱著他們痛哭。過多的比較根本很無謂,只會增長孩子間無意識不必要的自卑而已。或許伯母認為她是在幫助我,但是我爸媽離婚不離婚復合不復合是我爸媽的事,不屬於我的事。我可以接受伯母的幫助與好意,但我不接受我該替別人的感情做決定或負責。
我會存錢送我爸媽各一本《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 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常常來自書裡寫到的混亂型原生家庭、疏離型原生家庭或兩者綜合往往沒有尊重他人物品所有權還有身體自主權的觀念。設立好健康的人際界線幫助自己有好的關係,這本書的專業知識與具體步驟施行內容是個幫助別人如何自助非常好的工具書。
最後我想說,其實單親或不是單親並非問題所在 ,當事人有沒有人我之間好的邊界感與設立健康邊界技巧才是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