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療癒的旅程,都是從一個微小的步伐開始。作者小雲在文章中分享,自己如何在病痛的挑戰中,從最初的抗拒,到輾轉於不同機構接受幫助與照顧,最後落腳到「活力滿分社區復健中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支持與陪伴。透過中心裡的多元課程與活動,一次次突破過往的侷限,勇敢直面內心的恐懼,也在人際互動與陪伴中感受到溫暖。漸漸地,他發現自己不僅變得更加堅韌,也能自然大方的跟人進行互動。
作者:小雲
我是小雲,在27歲被判定為思覺失調症,一開始沒有去就醫,初期會指著天花板或天空對話,某一天開始把家裡的東西一項一項給破壞掉了,爸爸才驚覺到我開始不對勁,帶我去新竹關西培靈醫院就診。醫生診斷我為思覺失調症之後,因為不吃藥整天睡覺而住進醫院,在醫院有規律的服藥一年後,因為心裡有對媽媽過去的恨,去住五股康復之家,住進康家後,康家的主任用她的愛去關心我和照顧我,叫我要原諒媽媽,還說了原諒媽媽就是善待自己,媽媽不愛妳,還有我愛你,之後因病情沒有好轉,回新竹後轉至馬偕醫院就診,醫生介紹我到馬偕日間照護中心,持續穩定服藥後病情開始穩定,日照中心裡有位護理師叫宜芳老師介紹我到活力滿分社區復健中心開始了我的復元之路。
來到活力後,我開始有了與他人互動的契機。個性原本比較內向的我,主動承擔了中午點名和帶領閱讀學員守則的工作,也藉由這個機會熟悉並記住大家的名字,這是我在人際互動上的第一次突破。老師還教我「朋友五座山」的觀念,提醒我要學會分級對待朋友。以前的我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卻忘了自己,現在我會先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因為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體力去照顧別人。在故事劇場裡,我學習用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甚至有機會到清大表演《王大明的復元故事》,這讓我更有信心。接下來9/20我還要到台北故宮博物院演出,現在的我會告訴自己「試試看」,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因為害怕就退縮。
之前在工作訓練代工時,我常常很害怕做錯。因為先前在慈惠庇護工場時,曾因為做錯被罵過,那樣的經驗讓我不敢再嘗試。後來來到活力滿分社區復健中心,老師對我說:「這裡不是慈惠庇護工場,不會有人罵你,也不需要急著追求速度,你可以先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在老師的鼓勵下,我慢慢去嘗試,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老師也提醒我,要時常告訴自己「這裡是活力,不是慈惠庇護工場」。
慢慢地,我的心理恐懼減少了,也不再那麼害怕。老師也教導並協助我找到適合自己的紓解方式,同時讓我學習到「和他人保持界線」的重要性。在遇到不行的情況時,要能夠適時地說「不」,這樣才能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也學會了照顧自己的心理狀態。
現在,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安排自己整理家務或做資源回收,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會抱怨、不願意幫忙,覺得一切都不公平。我改變了想法,把這些事當成是生活中的一種「工作訓練」,心態也跟著不同了,心情也開闊起來了。
在活力,我也發現有許多社區資源可以運用。像是參加正念課程、聽馬大元醫師的演講與影片分享,讓我了解到B群對身體的重要性,所以我也開始透過善存補充B群,讓自己的身體更有能量。
過去的我對男性友人很害怕,但自從參與故事劇場後,透過肢體語言的練習,我漸漸能和男性學員互動,甚至可以主動和男生交朋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在表演和肢體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只是練習表達,更能看見每個人當下的心情,也能從中了解大家的興趣,這讓我在人際關係上多了更多理解和接納。
在聯電課後輔班的演出中,我有機會與小朋友互動,並一起玩遊戲,我還邀請他們參與表演《野獸國》的野獸角色,大家的想像力都很豐富,玩得非常開心。在故事劇場中,巫老師帶領我們完成表演後,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老師還說以後會帶我們再去參訪。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帶媽媽一起參與這些活動,透過互動不僅能增加體力,更重要的是增進與媽媽之間的情感,彌補過去一些未曾有的遺憾,讓我們的關係更加溫暖。
在歲末聯歡中,我擔任了活動主持人,也分享了我的復元過程,同時還參與了多個表演,包括《野獸國》、迎賓舞〈你笑起來真好看〉和唱歌表演。在《野獸國》的表演裡,我甚至走下台,和來賓做互動。
活力每年都會舉辦歲末聯歡,讓我們學員有機會向家屬展現復健的成果。前年我就有擔任主持人剛開始時,我很緊張覺得自己做不好主持人,但真的上台之後,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而且完成後很有成就感。
在《野獸國》的表演,我們排練了很多次,也在練習中學會如何和台下的觀眾互動。以前的我是不敢這麼做的,而這次表演經驗讓我學會在緊張的時候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一關一關去面對挑戰,而不是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