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早安,今天我們來談談 Starship Flight 11。SpaceX 預計在 10 月 13 日進行第 11 次星艦整合飛行測試,這將是 Block 2 世代的最後一次任務。所謂 Block,代表星艦設計與測試的不同世代。Block 1 解決能不能飛,Block 2 驗證能否回收與載荷運行,而 Block 3 則指向全面可重複使用的商業化時代。Flight 11 不只是一次試飛,而是承先啟後的節點。

火箭分級與星艦設計

要理解 Flight 11,必須先知道火箭分級的概念。火箭要把有效載荷送上軌道,需要極高速度,大約每秒 7.8 公里。如果只靠一整枚火箭燃燒到底,會因重量過大而效率低下。解法是分成多級,燃料用完就把那一級拋棄,剩下的部分繼續飛。
- 第一級(First Stage):稱為「超重型推進器 Super Heavy」,專門提供起飛與初段加速的最大推力,把整套系統送出大氣層。
- 第二級(Upper Stage):就是「星艦本體 Starship」,能進入軌道、釋放衛星,並具備返回地球或執行月球與火星任務的能力。
這次的第一級是 Booster 15,這是 SpaceX 製造的第 15 枚超重型推進器 Super Heavy,先前曾在 Flight 8 服役,如今再度回收使用。Booster 15 將嘗試新的五引擎著陸燃燒程序,先以 13 具猛禽引擎減速,再切換至五引擎軌跡修正,最後由三引擎完成懸停,最終落入墨西哥灣。這一連串分階段點火與關閉,能模擬未來 Block 3 的塔架捕捉條件,並收集高壓循環下的數據。這不僅是技術演示,更是驗證巨型火箭能否安全回來的核心步驟。
第二級飛行器是 Ship 38,代表這是第 38 架建造完成的星艦。它有三個核心挑戰。首先,部署 8 枚模擬 Starlink V3 衛星,測試改良後的艙門與釋放機構。其次,在軌進行猛禽引擎重點火,確保深空返航具備重新啟動能力。最後,SpaceX 刻意移除部分熱防護瓦,讓裸露不鏽鋼直接承受再入高熱,模擬最嚴苛情境。這三重挑戰將決定星艦是否能真正支撐月球與火星計畫。
發射台與基礎建設的轉換
Flight 11 也將是 Starbase 發射台 1(Pad 1) 的最後一次使用。這座位於德州博卡奇卡的軌道發射台,自 Flight 1 起已運行近兩年,完成 Flight 11 後將停用翻修。與此同時,發射台 2 已進入系統測試,年底前有望支援 Block 3 首飛。

另一邊,美國佛州的 甘迺迪太空中心 39A 也在進行星艦改造。這座歷史性發射台曾見證阿波羅登月,如今安裝了新火焰槽基座(flame diverter buckets),用來分散超重型推進器點火時的高溫與音爆。未來 39A 預計每年支撐超過 70 次星艦發射,象徵星艦正式進入工業化量產。
星艦的進展也帶來國際回響。歐洲航太公司 AVO 與歐洲太空總署簽下 4000 萬歐元合約,開發具備耐熱瓦與氣動舵面的可重複使用上級火箭。另一方面,美國新創 Firefly Aerospace 在 Alpha 火箭的測試中發生爆炸,提醒外界快速迭代雖能推進,但風險與失敗也是進程的一部分。這些事件共同顯示,全球火箭產業已全面邁入可重複使用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