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探測器與 100GW 雷射推進開啟星際旅行新時代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人類最快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Voyager 1)於 1977 年由 NASA 發射,原本的任務是探索木星與土星,後來延伸到穿越外太陽系。它搭載了科學儀器與著名的金唱片,其中記錄了地球的聲音與影像,作為人類文明的名片。

經過近 50 年飛行,旅行者一號才抵達太陽系邊界(大約 180 億公里,約 0.002 光年),進入所謂的星際介質。它至今仍與地球保持聯繫,雖然訊號需要超過 20 小時才能傳回。這段歷史突顯了距離的巨大差距:距離最近的比鄰星系統仍有 4.2 光年,遠非傳統飛行器能在合理時間內抵達。


蜂群協作的設計

raw-image

這些探測器邊緣有一圈約 2 公分厚的結構,內含電子元件與電力模組。後緣設有小孔,讓探測器之間能透過雷射彼此通訊。當數百顆探測器組成蜂群飛抵比鄰星系時,它們將同步閃爍,把資料以每秒 1 kb 的速率傳回地球。這種蜂群式設計既能提高成像解析度,也能避免任務因單一探測器失效而失敗。

這項計畫的重要推動者之一,是 Thomas Marshall Eubanks。他是 Space Initiatives Inc. 的首席科學家,早年在 MIT 接受物理訓練,並在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參與 特長基線干涉儀(VLBI) 專案。VLBI 透過全球分布的射電望遠鏡進行同步觀測,把地球變成一台虛擬的超大型望遠鏡,能精準測量天體位置與地球自轉變化。憑藉這些經驗,Eubanks 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星際探測,提出蜂群式奈米探測器的概念,主張以數量與速度取代巨型飛船的侷限。他相信,在 25 年內,人類就有機會看到另一個太陽系的第一批清晰影像。


這項計畫不僅是工程上的挑戰,更是一種觀念的轉變。跨越星際距離,未必需要巨大的飛船,而是能依靠極小的單元、極快的速度與群體的協作。當數量與速度彌補了體積的不足,星際旅行或許能在一個世代內跨出第一步。如果未來真的能在 25 年內收到比鄰星的訊號,那將是人類文明第一次「真正看見另一個太陽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想想 | Thoughtstream
4會員
120內容數
想想,陪你一起理解世界的節奏。 聚焦於半導體、人工智慧、能源、量子科技與虛擬貨幣, 結合最前沿的學術研究與全球產業觀察, 幫助你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速看清知識的脈絡, 理解科技如何影響商業與生活。
2025/10/02
AI 基建戰爭正式開打,美國啟動 5000 億美元星際之門計畫,以資料中心與能源網奠定 AI 主導權。
Thumbnail
2025/10/02
AI 基建戰爭正式開打,美國啟動 5000 億美元星際之門計畫,以資料中心與能源網奠定 AI 主導權。
Thumbnail
2025/10/01
Grover 演算法揭示量子搜尋的數學極限,Oracle 負責標記正解,經過 √N 次迭代放大後,答案才會幾乎必然在測量中出現。
Thumbnail
2025/10/01
Grover 演算法揭示量子搜尋的數學極限,Oracle 負責標記正解,經過 √N 次迭代放大後,答案才會幾乎必然在測量中出現。
Thumbnail
2025/09/30
量子電腦入門需掌握六大關鍵字:qubit、疊加、糾纏、量子邏輯門、測量與退相干。透過 Dirac 表示法理解 qubit 狀態,並比較 bit 與 qubit 的差異,揭示量子計算如何利用疊加與干涉放大正確答案。
Thumbnail
2025/09/30
量子電腦入門需掌握六大關鍵字:qubit、疊加、糾纏、量子邏輯門、測量與退相干。透過 Dirac 表示法理解 qubit 狀態,並比較 bit 與 qubit 的差異,揭示量子計算如何利用疊加與干涉放大正確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太空科技在全球及臺灣的發展歷史,從美蘇冷戰開始至今,重點介紹臺灣的太空技術發展階段及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的成功發射,並分析這些發展對未來產業的重要性。雖然文章的內容較為晦澀,卻提供了有關臺灣在太空科技領域進展的深刻見解,對於理解全球太空競賽的背景及其影響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根據那些西方科普作家對古老東方的想像:萬戶手持大風箏,將47枝「火箭」(或者說:煙火)綁在椅子底下,準備就緒之後,命僕人將他們一齊點燃。沒有可考的史料說明從出發到墜毀花了多短的時間(也許是因為在濃煙散去之前我們來不及觀察),也沒有人記錄下來仰著頭的數十位僕人到底是驚慌失措多一些還是恍然大悟多一些……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Thumbnail
五年前的今天,2019年6月25日,由臺灣的國家太空中心所主導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終於順利地從50年前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的發射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SLC-39A發射台升空。國家太空中心在發射後173分鐘也陸續接收到福衛七號6顆衛星的訊號,為臺灣太空史又寫下新的一頁!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Thumbnail
Elon Musk介紹如何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計劃的最新情況與偉大願景。內容提及有許多技術與想法是人類從未做過的,既然人類都未曾上火星,那麼做從沒做過的事才有可能成功,也是很合理的。 我將內容整理8項為飛往火星的關鍵技術,身為曾與太太一起看過UFO的人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