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莫高窟是大家閨秀,那榆林窟走的便是小家碧玉的路線。
不像莫高窟前的宕泉河(又名大泉河),河谷相當廣闊,給予莫高窟雄偉的氣度,但河床全年大部分時間乾涸。榆林窟前的榆林河(原名踏實河)似涓涓細水,在沙漠中切出細細長長的山谷,榆林窟就座落在這細長的河谷中。榆林河的河水源自終年不絕的祁連山雪水,因此榆林河終年不乾,使得榆林窟植披茂密,成為廣袤沙漠中的綠洲。河西走廊的石窟非常多,其中很多人會把莫高窟跟榆林窟稱為姐妹窟,兩窟開發時間相近,地理位置也不算太遠(以沙漠的距離來算),兩窟的壁畫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互補的地方,如果時間許可,兩窟必訪,缺一不可。
不過榆林窟的名氣遠遠不及名列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我們一行人於中國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10/7)前往,這裡的人潮遠遠不及莫高窟。在這裡看窟不必像在莫高窟那樣趕集似的行程,可以慢慢地自在看窟,不用擔心人潮擁擠。
榆林窟洞窟裡的故事可以慢慢說,既然說了環境氛圍,就先來說一下印象深刻的午餐時光。在參觀完洞窟之後,來到榆林餐廳吃飯,點了簡餐,菜色中規中矩。重點是用餐的環境就在榆林河畔,河對岸是未開放的榆林窟南窟,山壁垂直而下。河床上長了許多胡楊樹,秋天的胡楊樹葉已經轉為淡黃,在秋天陽光的照射下,淡黃葉中似乎透出美麗的黃光,一下子就讓我們這批來自南國的訪客為之驚豔。
在等待餐點的時間中,大家拿著手機相機不停地拍,拍山壁、拍山谷、拍著涓涓細流、最重要的是拍這黃葉片片,也拍著黃葉成林。用餐時間,大家眼睛欣賞著美景,嘴裡享用飽足的食物,耳裡聽著潺潺水聲,這一餐吃的是價值連城,千金難買。飯後大夥沿著河邊散步,眼前的美景不斷地換幕。園中一棵樹上結實累累,遠看是滿樹的青蘋果,從地上拾起幾顆落果,洗淨後食用,口味清淡而多汁。詢問了當地人,得知這果叫做「蘋果梨」,就是長得像蘋果的梨子。
郭道士捨命守佛:象牙佛的故事
莫高窟因王道士守護國寶不力,導致國寶被外國人拐賣,成為中國文化的浩劫。然而,榆林窟卻有一段郭道士拚命守護國寶的故事。郭道士道號元亨,1927年為求溫飽一路逃到榆林窟出家,拜馬榮貴道長為師。馬道長生前交給他一尊「象牙佛」——這尊佛像比手掌還小,象牙內裡密密麻麻地刻了279個佛教故事,是唐朝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的國寶。馬道長特別交代郭元亨:「佛像在亂世不能拿出來,一定要藏好!」
榆林窟「懷璧其罪」,為了保護象牙佛,在馬道長之前,已有兩位道長為此犧牲了生命,馬道長自己也為了躲避土匪的追問,而跳下山谷。
郭元亨接掌重任之後也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軍閥逼問,他挨打不說話;土匪搶劫,他寧願挨餓也不透露佛像下落。土匪在他面前殺了他最心愛的徒弟,把郭道長打成重傷,他還是不透漏佛像,他就把佛像藏在老鷹窩的岩洞裡。
在國共內戰期間,郭道長曾經接濟過斷絕補給的共軍西北部隊。新中國成立之後,1950年郭道長見天下有治,才把苦守了22年的象牙佛捐給政府,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永久不得展出與外借。郭道長1976年在榆林窟過世,榆林窟設有郭道長的紀念館。
參訪洞窟內容與西夏色彩
接下來說一下參訪的洞窟內容。榆林窟總共才43個洞窟,可參訪的洞窟數量遠不如莫高窟。我們一行人總共參訪了包括全部4個特窟,總共10個洞窟,幾乎參訪了榆林窟可參訪石窟的一半以上。榆林窟有非常濃厚的西夏王朝色彩,壁畫以綠色最顯眼。
第2窟:水月觀音(西夏風格)
榆林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就是第2窟的水月觀音,在2窟的西牆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幅水月觀音圖。
(以下內容改寫自敦煌研究院官網)南側水月觀音圖: 畫中一個透明巨大的圓形光圈裡,顯現出觀音菩薩。祂頭戴寶冠,脖子上掛著瓔珞,長髮披在肩上,腰間繫著長裙。祂悠閒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邊的岩石上,右手臂輕輕搭在彎曲的右膝上,右手輕拈串珠,左手則輕微地撫摸著岩石。水裡盛開著兩朵蓮花,正好托著觀音的雙腳。右邊的岩石上放著花盤及插著柳枝的淨瓶。觀音身後是搖曳的綠竹和奇形怪狀的岩石;天空中祥雲飄渺,靈鳥飛舞。畫面的左下角,可以看到龍女雙手合十,正在虔誠地向觀音禮拜。
北側水月觀音圖: 觀音則是肩披綠色大巾,下身穿著紅藍兩色的裙子,左手撫著左膝,右手持著飄帶自然地伸到胸前,神情輕鬆地坐在岩石上。祂似乎正在抬頭凝視寂靜的月夜,陷入沉思;又好像在傾聽世間的疾苦,隨時準備救苦救難。觀音一旁的岩石上放著花籃和插有柳枝的淨瓶,身後是高聳的靈石,岩石後頭露出一片綠竹。腳下是一片廣闊的碧海,海面上有一位童子正乘著雲彩而來,合掌向觀音行禮膜拜。這就是「善財童子拜觀音」的故事,描繪善財童子到普陀珞珈山參拜觀音的場景。天空中彩雲浮動,一彎新月高掛在天邊。
這兩幅水月觀音圖在藝術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採用方形的畫面構圖,並以對角線作為分界線。畫面的下半部描繪觀音、龍女、善財童子、岩石、大海和竹子等實景;而上半部則只有一小撮紅色的雲彩點綴,畫面上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天空。這種用對角線來構圖,並運用「虛實對比」和「大量留白」的技巧,都是源自於南宋時期流行的山水畫風格。
根據繪畫歷史記載,水月觀音最初是由唐代畫家周昉所創作。詩人白居易見到後非常驚訝讚歎,還寫了一首詩來讚美:「淨淥水上,虛白光中。一睹其像,萬緣皆空。」(出自《畫水月菩薩贊》)。白居易的詩句,可以說是對水月觀音藝術美感和畫面意境的最佳總結。
水月觀音將佛教的菩薩融入有山水樹木的背景中,並且以月光來襯托意境,這在印度佛教藝術裡是看不到的,完全是中國風格的觀音。此外,「水」、「月」或「水中月」都是佛教中常見的譬喻,常用來比喻世間萬物的無常。通常也被認為是用「水中月」來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智慧玄理。水月觀音是中國傳統美學精神與佛教哲學思想的完美結合,是以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來表達佛教內容的經典之作。
第3窟:藏密壇城與千手觀音
第3窟也是建於西夏王朝,洞窟中藏傳佛教顯、密並修,整室都以曼陀羅(壇城)為主要的內容。壇城「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畫有藏密的五方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不動如來、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殿右後方的千手觀音圖。這幅壁畫,是根據唐朝初年從印度傳到中土的《千手經》所描繪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以下改寫自敦煌研究院官網)這幅畫中的五十一面千手觀音,頭部堆疊了十層,五十一張臉形成了一個寶塔狀。觀音頭頂上立著三座七層寶塔,最上方那座寶塔上坐著一尊化佛。化佛的光環中有一個承露盤,盤中的寶珠裡顯現出須彌山,山頂是忉利天宮,天宮上方還有化佛和縹緲的雲氣。
「千手」這個詞並不是真的指一千隻手,而是用「千」來表示數量極多,「千眼」象徵智慧無窮,「千手」則代表法力無邊(解說老師說這裡的千手觀音共有224隻手)。每隻手上都畫有一個圖案,畫著豐富的西夏社會細節。壁畫中並沒有真的把觀音的每一隻手都畫出來(現場解說老師推測是因為手已經褪色),而是用各種器物來代替手掌。整幅畫中描繪了 166 種器物,對稱地分佈在觀音的兩側。
觀音有 41 隻手所拿的法器物,是根據僧人不空所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來繪製的。其他手中的器物,反映了當時西夏社會的現實生活,包括人物、動物、植物、樂器、兵器、法器、寶物、建築、水池花樹、交通工具、生產工具,以及生產活動的場面等等。
生產工具包括:犁、鋤、耙、鐮刀、鋸子、斧頭、斗、鉅(鑿子或鉗子)、熨斗、船隻、耕牛等。
生產活動的場景則有:舂米(搗米)、打鐵、釀酒(或指蒸餾酒)、耕作、挑擔子等,還有其他各種行業、技術(百工、百藝)的景象。
壁畫繪製的內容是研究西夏社會經濟生活的珍貴史料,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特別是畫中的「冶鐵手」、「釀酒手」(或指蒸餾酒)、「牛耕手」等細節,真實地反映了西夏社會的生產生活場景,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史價值。
第25窟:藝術價值最高的彌勒與淨土
第25窟第一眼看起來並不特別顯眼,但是現場解說老師說,這一窟是前院長段文杰認為是所有洞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窟,這說法馬上就吸引了大家的眼光。這窟建於晚唐吐蕃佔領河西時期,壁畫保存得相當完整。經變畫、故事數量極為豐富。細看不得了,真的很精緻。
北壁的經變畫是「彌勒經變」,據《彌勒下生成佛經》繪製而成。整鋪壁畫以彌勒三會說法為主體,故事非常精彩、畫面非常豐富。簡單來說:壁畫描繪的是佛經中所述「彌勒世界」的景象。
經文記載,在彌勒佛國土,人民安居樂業,福祉隆盛。農民耕作,僅播種一次,可獲七次豐收,所費氣力甚少,所得收穫豐碩。世間教化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衣物生於樹上,隨心所欲取用。人民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女子須五百歲才出嫁等等,這些種種瑞相,都詳細地畫在壁畫之上。
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畫,是根據佛經《觀無量壽經》繪製而成,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景象。淨土中央是莊嚴佛會,以雄偉壯麗的宮殿樓閣來呈現佛教的淨土世界,也就是極樂世界。兩側用長條畫幅的形式,分別繪出「未生怨的故事」以及「十六觀」(觀想極樂淨土的十六種方法)的修行法門。
在圖中央的淨土場景中,主尊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作為兩大脅侍,分列兩旁,周圍環繞著無數聖眾。畫面下方的平臺上,有舞伎正敲鼓踏足,翩翩起舞、惟妙惟肖。兩側的樂隊則演奏著多種樂器,包括拍板、排簫、橫笛、簫、琵琶、笙、篳篥、法螺等等。在舞伎身邊,還有一隻迦陵頻伽(人面鳥)正專注地彈著琵琶。
熱鬧的樂舞場面是淨土經變壁畫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妙生活。透過這些音樂演奏,可以看到唐代宮廷音樂的盛況,而從舞伎的表演姿態,可以想像出唐代文獻中記載的「胡騰舞」、「胡旋舞」等流行舞蹈的形象。
榆林窟無論規模或名氣都遠遠不如莫高窟,但是呈現出來的價值並不亞於莫高窟,有許多經典的畫面,藝術價值無雙。來這裡的感覺就是,這裡更適合修行,在榆林窟更容易得道吧。而且榆林窘沒有莫高窟的擁擠及倉促,更適合與古人來場「千年神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