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坡開始:茶樹旁的檳榔林,重新找回森林的呼吸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陽光之所以得以進入,是因為有人選擇劈開過度的陰影。

這不是茶園的核心區,但對茶園來說卻至關重要。

位於茶樹種植區旁的這片邊坡,幾年間迅速被檳榔占據。這些樹筆直挺立、迅速拔高,帶來的是經濟速成的幻影,卻也投下了厚重的陰影——遮蔽了陽光、擠壓了空氣、斷絕了林下植物的生機。

年初就想跟著茶樹區一起清整,但礙於時間與人力,直到昨日才下手,讓這片坡地重新呼吸。

這次砍下的,是約25棵年輕檳榔。每一刀落下前都需評估斜坡安全與周邊植物分布;每一鋸,便是一次空間釋放的開始。過程中,兩把鐮刀的木柄接連折斷,不僅見證坡地硬度與樹材韌性,也讓人再次敬畏這片土地過去所承載的重量。而那幾株高聳難處理的老檳榔,如同尚未破解的謎題,我們決定給它們一點時間與空間,待下一階段再處理,也或許,讓它們成為空間層次的參照軸。

這片坡地的轉化意義,不只在「砍掉什麼」,而是在「留下什麼」。清整後的林下,讓樹枝葉得以延伸,新樹苗的氣味有機會竄流,而原生種幼苗,也因光線再臨而冒出新芽。這裡未來將承接雨水、涵養土壤、調節氣流,也可成為茶園生態鏈中的交流者與呼吸口。

森林不是單一樹種的堆疊,而是時間與關係的織構。這次清整,是一次「共生空間」的預備,也是讓農林交界地帶轉化為生態緩衝、資源交會、物種避風港的起點。此刻的林地,仍未完全整理完畢,但陽光已經走進來。那些被鋸斷的痕跡,正靜靜地敞開新生的入口。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藏山問行 Zàngshān Wènxíng
4會員
77內容數
七歲前,森林是我的家,溪水呢喃、柴火溫暖,父母的辛勤刻印在山林間。之後我以人文博士及商學顧問的身份隨世奔波逐夢,直到內心召喚帶我回到山林。 於是選擇「半林半聿 forinker」的生活,以「藏山問行」為名,在森林裡復育生命,用筆點亮心燈。願點燃篝火,讓每個回望自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初心。
2025/11/09
576森植誌語錄 一片葉的清香,是森林贈予時間的低語。 茶花盛開,是山林對一整年清整與照護的回應。在576林地中,臺灣原生山茶今年首次齊放,引人駐足。順勢少量採摘茶葉,細心擦拭、陰乾、等待發酵,一場屬於白茶與藏茶的手作過程悄然展開。取之有度、養之有道,這不只是製茶,更是一種與森林共同修行的日常。
Thumbnail
2025/11/09
576森植誌語錄 一片葉的清香,是森林贈予時間的低語。 茶花盛開,是山林對一整年清整與照護的回應。在576林地中,臺灣原生山茶今年首次齊放,引人駐足。順勢少量採摘茶葉,細心擦拭、陰乾、等待發酵,一場屬於白茶與藏茶的手作過程悄然展開。取之有度、養之有道,這不只是製茶,更是一種與森林共同修行的日常。
Thumbnail
2025/11/06
在576的山坡上,我將自然萌出的樹苗移到新位置⋯幾乎全數成活。 原來,這些樹苗本就是這片土地的孩子,它們記得風的方向、雨的節奏,也熟悉土壤裡的菌根夥伴。 這正是地源復育的力量— 土地培養出的生命,對當地早已具備地方適應性; 根系與微生物之間保有共生的記憶; 在同一片山林中移動,只是換個位置繼續呼吸
Thumbnail
2025/11/06
在576的山坡上,我將自然萌出的樹苗移到新位置⋯幾乎全數成活。 原來,這些樹苗本就是這片土地的孩子,它們記得風的方向、雨的節奏,也熟悉土壤裡的菌根夥伴。 這正是地源復育的力量— 土地培養出的生命,對當地早已具備地方適應性; 根系與微生物之間保有共生的記憶; 在同一片山林中移動,只是換個位置繼續呼吸
Thumbnail
2025/10/30
三週前,將黃荊與杜虹的扦插條移入576林地邊界。那時枝條仍沉靜無聲,如今巡查時,看到它們開出新葉——那是生命對環境最溫柔的回應。同時,茄苳的種子也在育苗盆中發芽,成長到能移入更大容器的階段。從林地到育苗棚,576的生長節奏在細微處延續著。
Thumbnail
2025/10/30
三週前,將黃荊與杜虹的扦插條移入576林地邊界。那時枝條仍沉靜無聲,如今巡查時,看到它們開出新葉——那是生命對環境最溫柔的回應。同時,茄苳的種子也在育苗盆中發芽,成長到能移入更大容器的階段。從林地到育苗棚,576的生長節奏在細微處延續著。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