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

含有「576森植誌」共 3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7月30日播下的大葉山欖種子,直到9月1日才在576林地的林蔭下冒出嫩芽。這段等待不僅是一段生態復育的紀錄,也是人與土地的對話。發芽的幼苗正提醒我們,森林的重生源自細微而真實的行動,每一次播種,都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修行。
Thumbnail
576果蔬區進入「續曲」階段,完成三塊土地中的最後一塊初步清整。雖然厚重象草仍需多次整理,但目標在十月中旬完成,為果樹與蔬果園奠基。離開時,菲律賓饅頭果滿樹黃花綻放,如同土地的回應。續曲,延續前奏,亦開啟新的篇章。
Thumbnail
午後三點的576林地,陽光已落到中央山脈後方,留下涼爽與靜謐。割草為體驗活動開出一條小徑,卻意外發現羅勒在混沌的草木間綻放。森林復育不是嚴格規劃,而是容許自然自展秩序。羅勒花的清香,成了森林的一句低語,提醒人類:與其控制,不如學會與混沌共生。
Thumbnail
在576林地圍牆外的象草清理過程中,原以為是芒草的荒野,後來才發現是外來牧草。清理後規劃為果樹與菜園的生活帶,並意外發現山苦瓜與木鱉子,讓農耕與復育不再是對立,而是彼此呼應的共生格局。
Thumbnail
5颱風將至,清晨奔赴 576 為幼苗加固支架,將原本的細黑繩改為寬布條,避免摩擦傷害樹皮,並加強內部山溝排洪溝,防止暴雨積水沖刷。回家修剪台灣欒樹時,意外發現茄苳與樟樹兩株原生幼苗,並計劃將欒樹枝條帶去 576 扦插,讓生活中的偶遇延續成山林的長久守護。
Thumbnail
父親節當天,從玉里林地勘查到576種植大葉山欖,傍晚踏出林地時的月色、林間的山羌聲、九芎樹旁的月影,以及豐山田野間月光與燈火的歸途,構成了一段自然與情感交織的旅程。
Thumbnail
在576林地中,經由藤蔓清除與自然條件轉變,大葉楠木群悄然現身。此現象說明原生種在低干擾環境下具備自我更新的潛能,是自然與人為共構森林復育的典範。
Thumbnail
第31篇「576森植誌」不為總結,而是新起點。回顧15個月的紀錄後,決定轉向「當日即記」,讓文字貼近林地當下的呼吸,持續為576留下更即時、更真實的復育軌跡。
Thumbnail
0726投票日路過一所學校時,拾起散落在圍牆邊的大葉山欖種子。從都市帶回576林地,進行五處環境條件下的種植實驗。這場由撿拾展開的旅程,連結城市與森林,也播下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思辨與期盼。
Thumbnail
在割草清整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株株已高達50公分至2公尺的菲律賓饅頭果,零星分布在576草坡間。後來確認它們正是台灣的原生樹種 Glochidion philippicum,這發現讓我驚喜又感動。森林的回復從來不只是人為計畫,有些生命早已準備好,只等我們讓陽光照進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