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奇異博士》是古典科學家的當代詮釋:「科學」與「科學家」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是部絢麗奪目的電影,華麗眩目的 3D 技巧讓人不禁目瞪口呆讚嘆萬分,看這電影就好像坐在彩色萬花筒裡面一樣,隨著幻化萬千的色彩與方塊,流轉在想像的風景與幻覺的夢境。只是,為什麼導演會想要以這些萬花筒般的畫面製造效果,除了迎合3D電影的視覺體驗之外,有沒有其他特別的目的?
再看看電影海報,還會發現奇異博士有著濃濃的曼陀羅風格,對稱的方圓圖騰,層層疊疊由外而內漸漸推進,最後隱沒在一個火球般的圓環,穿著斗篷的奇異博士正準備跨出這個火圈。這樣的海報有沒有特別的用意?或說這一系列的曼陀羅、萬花筒,再加上手印圖騰,有目的嗎?
Photo source: www.comingsoon.net
看完這部電影,真能感受得到這部電影的用心用情。很難想像在電影製作之前,到底必須耗費多少的研究人員與資源,或需要安排多少顧問,才能製作出如此層次分明且有道理的故事。無論是在表層的象徵、中層的故事結構,一直到深層的隱含哲理,都是經過設計層層鋪疊上來的,極少無意義的刻意裝酷或假裝有深度。每個象徵意象,由上到下由、由裡到外的緊密串連在一起,交織成一個立體飽和又富含知識哲理的精彩故事。
恰巧對於科學,我一直帶有一份古典情懷,特別喜愛科學與科學家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末期之前的精神與涵義,深深為古典時期的科學與科學家觀念所著迷,因此,在看完《奇異博士》之後,有著莫名的感動與喜愛,原因就是——奇異博士根本就是個古典科學家的當代詮釋
。。。。。。
什麼是「古典科學家」呢?(這篇文章裡所謂的「古典」只是為了粗分當代與十九世紀之前的科學與科學家,而非特指啟蒙時期之前的科學與科學家。)那就先由古典的「科學的意義」了解起。
科學(science)一詞在英文維基百科有這樣的解釋:由古希臘時代到十九世紀,「科學」的意義比較接近今日所謂的「哲學」,而西方盛行的「自然哲學」反而比較類似於今日我們所認為的「科學」,例如天文、醫學、和物理。
古代的科學家以及對於宇宙的想像。Photo source: blogs.ub-filosofie.ro
簡單地說,直到十九世紀末期,甚至到了二十世紀之後,「科學」一詞才逐漸演化成今日我們所認定的「科學」:一門以實證法則來研究物質宇宙的學問。雖然「科學」又細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等等,但是當代所謂的「科學」有個前提,必須是研究眼見為憑的物質世界(包括以望遠鏡和顯微鏡所能探測的可見世界)。這也是奇異博士與古一(Ancient One)的爭辯內容之一。
奇異博士在抵達尼泊爾的卡瑪泰姬(Karma-taji)之後,仍舊堅信「我們都是由物質組成(We are all made of matter.)」。於是,古一除了要消磨他的自大自戀症之外(請參考〈《奇異博士》的黑暗英雄故事:與魔鬼的交易,跟自己無關〉),更要教訓他。古一要奇異博士張開內在之眼,看看那些看不見卻真實的世界,「忘記那些你以為你知道的事情(Forget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接著,下一個橋段很有趣,古一給他的當頭棒喝,不是什麼特別秘方,僅僅只是眉心一點,點醒他的「第三隻眼(松果體)」(關於「第三隻眼」,可以參考〈《明日邊界》暗藏的「Rose」和全視之眼〉 )。
  Photo source: www.idigitaltimes.com
在奇異博士願意開放心胸、接受「一切皆由物質組成」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相信「信念也能改變細胞」的荒謬理論之前,那些所謂的「你知道的事情」,針對的即是今日以「眼見為憑」為原則的當代科學。在人類歷史長河裡,這樣的觀念其實非常新穎,不過僅僅百年餘。即使一般認定撰寫《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 1859)的達爾文應該就是近代殺死上帝的文字兇手之一,但實際上達爾文自己卻不曾說過一句不信神與神不存在的言論(研究古代的思想家,都是透過日記手札之類的文字資料,在達爾文自己的文字記載裡,也僅僅只提過懷疑而不曾出現不信 )。
約莫在2000 年,一股新的研究風潮開始專門研究「科學與宗教互動的歷史」(例如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與宗教研究所),在這類研究裡發現,直至二十世紀初期,科學與神(宗教)的關係,根本還沒真正的斷裂,包括二十世紀中期的愛因斯坦對於看不見的世界,也都仍舊懷有敬意。
 Photo source: sahajapower.wordpress.com
上圖,愛因斯坦所謂的「時鐘」,自古以來都是宇宙的象徵,因此製造時鐘的時鐘製造者,指的當然就是上帝。很妙的是,奇異博士在電影裡最重要的象徵物——手錶,就是時鐘的演進版。因此,這手錶也暗示了上帝的存在,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內在巧思,許多細節都是經過設計,精密地產生串連。(關於奇異博士的手錶,請參考這篇:〈《奇異博士》的黑暗英雄故事:與魔鬼的交易,跟自己無關〉
然而,相對於古典的科學家,今日當代的物質主義科學家——尤其像是奇異博士這種頂尖腦科醫生,認為信念、氣場、脈輪、五行等等,不過只是廉價禮品商店的騙人玩意兒,根本毫無可信價值,完全不屑一顧。畢竟,「是否可以證實」已經毫無疑問又根深蒂固地與科學綁在一起,那些無法證實又虛無飄渺的奇幻語言,怎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研究的大雅之堂?顯然,遇到古一之前的奇異博士,就是當今物質科學家的代表人物,而他的物質理論也是今日科學的主調。
不過顯然電影想說的是:回去看看古典的科學與科學家吧。畢竟百年前,科學與神學其實不分家,兩者根本就是「友好互惠又相敬相愛的親密夥伴」。於是,古一透過使用魔法,讓奇異博士的肉體與星光體分開,身心震撼地見識到肉眼看不見的世界,之後,他才真心接受「科學」與「物質」的侷限,願意開啟一趟心與靈魂的意外旅程。
。。。。。。
正如上面提到的維基解釋,古時候的科學其實是一種哲學,而我們今日所認為之科學,在古代則稱為「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即使是在自然哲學,神也一直都是主角。例如上面提到的時鐘宇宙(clockwork universe)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啟蒙時期——也就是牛頓的年代,因為物理學盛行,當時的自然哲學家發現,整個宇宙的組成是個多麼美麗的數學公式。到底是誰能以這麼完美的數學與物理創造出如此浩瀚工整又有秩序的世界呢?答案不言可喻,當然是神。也就是說:神是時鐘創造者;宇宙就是時鐘。
因此,自然哲學家的存在目的,即是挖掘神蹟,也就是神留在人間的腳印(God’s footprints)。或說,自然哲學家就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通常是神職人員,也就是附屬教會組織的知識分子,做學問的目的,是要透過物理、化學、天文等等,向世人證明上帝無可言喻的宏觀偉大。因為當時的自然神學家是經由研究自然世界來證明神的存在,於是這類哲學也稱為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堪稱幼兒期的現代科學。不過,當時這個學門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證明神的不存在,而是輔助教廷或教會,以實證的方式證明神的存在。這也是前面所謂,宗教與科學之間始終存在著互惠友好又相敬相愛的親密關係。
下面是張由十七世紀德國化學家 Michael Maier 所刻的版畫,是當時知識分子間非常流行的知識媒體,大概如同今日網路這麼上道。這面版畫所刻畫的,即是古典觀念裡,科學與科學家最具象的模樣。
Photo source: www.spamula.net
走在前方的女神,就是令人難以理解又幽暗神祕的自然之神,而宇宙對於人類依舊混沌難明,於是自然哲學家各個彷彿走在黑夜裡的孤行者,必須手持燈籠(在啟蒙時期代表理性之光),戴上眼鏡(代表科技技術),亦步亦趨地緊跟在女神之後,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地了解女神,不過僅能拄著拐杖蹣跚前進,遠遠地稍微理解自然的腳印罷了。
這種對神的崇敬與敬畏之情,一直都存在當時自然哲學家的心目中,即使偶而也會出現一些反對上帝等等之類的叛逆言論,這些說法的基礎其實也不是反對自然之神,或說宇宙的創造者、宇宙的第一因(the First Cause),而是反對基督教或天主教裡,被教會或教廷掌控來玩弄政治而造成人與人分化的那種人造神。
至於自然哲學家,則充滿著對於外在神秘世界的景仰,對於看不見的浩瀚宇宙總帶著崇敬且好奇的觀察之心。到了十九世紀,有個英國名嘴卡萊爾(Thomas Carlyle)喜歡寫文章教育民眾,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衣服哲學》(Sartor Resartus),希望大家在使用科學之際,別忘記「內在之眼」,尤其是在舉起那科學火炬之時,也就是上面版畫裡的燈籠,可別只顧著照亮黑夜裡女神的腳步,還得往自己的內心照照看,觀察精神靈魂,以及與神的聯繫與溝通。接著,他還拿出他的偶像——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為代表,讚賞這兩位不只是前衛科學家,還是不忘精神提升的心靈文藝家(哥德研究光學,他的科學作品是《顏色的理論》;富蘭克林最廣為人知的科學成就是發現雷電)。
換句話說,十九世紀以前,那些讓人景仰有理性又理想的正直自然哲學家,也就是今日所謂聰明的科學家,肯定都是以肉體雙眼觀察物質世界,再以內在之眼審查內心世界。在物質世界,他們使用科學工具,但在內心世界,他們懷抱信仰相信宇宙之因,更是崇敬看不見的一切。因此,一個全面性的科學家,肯定是裡裡外外、精神物質都完全相通地同時連結宇宙的創造者(上帝、神)。
Photo source: larryjohnsonartist.com
。。。。。。
回到故事,導演與編劇在塑造奇異博士這個形象時,他們的角色藍圖裡,肯定不只有與魔鬼交換靈魂以換得黑魔法的知識分子,還包括這種典型的古典科學家。如此也可理解,為什麼奇異博士會是個頂尖的腦神經醫師,而不是個乳癌或骨科專家。「腦」不僅代表精細的外科功夫;「腦」還具有物質肉體通往精神靈魂的象徵,總不能找個盲腸或是肝臟醫師,然後想以盲腸敲開天神的大門吧。
不過,《奇異博士》畢竟是21世紀的電影,這年代的物質世界,醫學可謂最精湛的科學之一,不過,宗教這回事已經不同以往了。《奇異博士》不談西方的基督或天主教,反而比較像是想要透過源於東方尼泊爾的宗教(奇異博士找到古一的地方),直接正面地討論已經於大眾之間廣泛流行的新興宗教,也就是今日北美流行的新世紀(New Age)
新世紀事實上不是明確的宗教,也並非一個明確的團體,只是存在不同討論裡,有著共通又雷同的中心概念。這些概念是種慢慢形成的思路軌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啟蒙時期的泛神論(類似上述自然哲學的宇宙觀),在十九世紀是神智學(theosophy),以俄國神秘女作家海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為代表,包括二十世紀初為大家所熟知的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也算在這類詭異宗教(cult)之列。
新世紀早期大多流行於知識圈,不是在學術研究裡,就是在詩詞小說裡(例如十九世紀的超驗主義或是二十世紀初的葉慈),真正大規模的流行是在 1960、70年代之後,因為美國反戰運動的和平追求,使得新世紀的概念逐漸成為大眾風潮(可以參考〈小小兵》Minions 由1960的時光之旅,發現英國女王的祕密〉)。直至今日,新世紀已經融合許多傳統宗教文化與傳統醫學,再以各種形式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有意識地在使用這些概念。
不過,就主流價值觀來看,新世紀一直都被視為邪教(cult),也就是當奇異博士聽到古一提起心靈氣脈針灸占星等等的術語時,馬上嗤之以鼻地衝出「邪教」一詞的意思。畢竟,由正統的基督教看來,這些沒有按照聖經行事又沒有聽從上帝箴言的說詞,都不是正道;而由堅守實證主義的科學家說來,那些禮品店裡過分簡單又毫無根據的圖片與假設,怎能稱得上是一門學問呢。
無論是由正統宗教或是由當道科學的立場看來,新世紀都是毫無存在的立場。不過,事實上真正接觸新世紀的人,可能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大腦已經被這些概念滲透,當然也不會說自己的信仰就是新世紀,畢竟這些概念也稱不上一門宗教,反而比較像是許多異教(相對於基督教的其他宗教)與哲學,綜合調理之後的概念雞尾酒。
關於新世紀的概念,也曾在〈《雲端情人》的人工智慧 Samantha,最後到底去哪兒呢?〉這篇介紹過。那是 2013 年的電影,關於新世紀的概念還隱隱地藏在對話裡,僅以一個人名默默代表。但是到了 2016 的《奇異博士》,這些邪教概念,已經不再隱藏,而是大辣辣地展現。電影的許多細節都是新世紀的象徵符號,大多台詞也幾乎都是新世紀式的心靈雞湯。例如:
1. 
融合東方文化。這也是為什麼奇異博士會前往尼泊爾的卡瑪泰姬,追尋雙手絕症的醫治方式,因為神秘東方宗教裡的許多學說,都涉及到看不見的世界、內心之眼、信念、宇宙之愛與慈悲之心等等概念,而這些概念也是早期自然神學裡所關心的主題。將一個當代最科學的角色,放在詭異的東方異教裡,彷彿昭示著「回歸自然神學精神」一樣,甚且,奇異博士的名稱,也似乎是種暗示「Doctor+ Strange= 醫生 + 詭異的異教 = 科學 + 宗教」。結果,奇異博士竟是當代的救世英雄,這樣的組合,好像也在暗示,或許科學的極限已經抵達,眼睛可見的世界應該太狹隘,是不是可以試著去理解與相信,那些看不見卻可能有力量的世界了。
2.
信念(belief)很重要。信念就能治療。這幾乎是個神話,也是奇異博士最嗤之以鼻之事,肯定也是當今科學最不屑宗教與新世紀之處。靈魂這種事情,哪能相信,人不過只是物質所造。
不過,古一告訴奇異博士:1) 相信你的直覺,屈服於時勢,屈服於自然法則;2) 消音你的小我,聽聽心底爬起的那股聲音;3) 提升你的心靈,就能醫治你的身體,因為你的能力遠遠超過你能想像;4) 解藥就藏在你的身體裡,無須外求。簡單說來,《奇異博士》根本就是在宣傳,該是由「藥物治療」走向「心靈治療」的時候了(from medication to meditation)。
3.
世上沒有真正的邪惡,只是不同形式的能量罷了。這樣的概念,跟傳統的基督教思維背道而馳。基督教裡有明確的善惡之別,也有原罪之說。上帝與天堂代表善,地獄與魔鬼代表惡,這種兩極相斥的概念根深蒂固,總是教誨人要向善驅惡,洗滌原罪,才有機會再回到上帝的懷抱。
在《奇異博士》裡也有一位信奉全善的角色,古一的弟子——莫度(Karl Mordo)即是善惡兩立之代表。莫度只能接受全善,完全無法認同古一與奇異博士竟然引用黑暗力量,無論原始立意如何,善的世界不容任何一丁惡的勢力進入。由善惡對立的角度看來,古一已經不再單純,即使目的是為了拯救世人,卻已沾染黑暗邪惡。然而,古一給奇異博士的教導重點,根本不在於這股力量是否邪惡,而在於,應該如何控制與使用來自黑暗的力量(原慾)。
關於「天堂與地獄之力,並非對立且不容」的觀念,其實在十九世紀的一本小詩集裡早已細細描述:黑暗與純善都是能量,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別,而真正的創造力則來自這兩股力量的交融結合。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這本連圖小詩集的名稱就叫《天堂與地獄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0-93)。以下擷取他的一段名言:
「沒有相對力道,就沒有前進力量。吸引力與排斥力、理性與能量、愛與恨,都是人之存在的必要。由這些相對的力量衍生所謂的善與惡。善即是順從理性之靜態之能;惡則是源源不絕的活躍動力。」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 Reason and Energy, Love and Hate are necessary to Human existence. From these contraries spring what the religious call Good & Evil. Good is the passive that obeys Reason. Evil is the active springing from Energy. Good is Heaven. Evil is Hell.”
 Photo source: Youtube
所謂使用惡的動力,即是在能夠控制活躍的能源而不被燃燒吞噬,如此善用不僅能夠創造,還能超越,這也是歷史的前進之力(後來這個概念一再出現在葉慈的詩作之中)。僅僅固守善的靜態溫和,無法帶來前進,然而僅僅投向惡的猛然動能,也可能操作不當反被吞噬(即是後來莫度之所以很快成為極端惡份子)。最好的使用方式當然就是兩者兼顧的引用,所以才會有「善惡聯姻」的說法,而奇異博士最後「以善心引用黑暗之力」,即可謂「善惡聯姻」的實踐,當然也是他奇怪名稱 Doctor + Strange 的展現。
從善惡並非對立而是聯姻關係的道理來看,也可明白為何通往其他世界的「靈環」,會是兩個圓圈,而非一個圓圈了。這種善惡二元互動的說法,類似於東方的太極之說,當然也就連結回到上面所提及之融合東西文化。
4.
最後,當莫度帶奇異博士來到房間時,給他一只 wifi 密碼「香巴拉(Shambhala)」,這密碼應該也有特別的暗示。香巴拉是個如天堂般的神秘國度,出現在許多東方古籍,大概就是今日的西藏尼泊爾之處,意思是「靜謐崇高的和平之境」,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後來在十九世紀的神智學女作家布拉瓦茨基(Blavatsky)也引用到她的書中討論。在這類香巴拉或藏傳佛教的代表圖騰之一,就是曼陀羅
 Photo source: wikipedia
曼陀羅由中心向外發展,由一而多,一層又一層的方圓交疊,代表著宇宙生成以及天地四方的概念,與八卦的「一生二、再生多」雷同。再者,曼陀羅也是數學幾何的變化,與麥達昶立方(metraton’s cube)及費式數列(Fibonacci numbers)有關,在古老宗教文化裡(例如猶太教的塔木德),這些都是研究神、宇宙、與生命起源的基本資料。
  Photo source: tc.wangchao.net.cn
在啟蒙時期的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本業是律師,業餘是發明微積分的數學家,也是位哲學家,他的單子論(monadology)與他接觸中國的八卦有關,以此他也設計二進位。而這位早期啟蒙時期的數學哲學家,心裡頭從沒不信神的念頭,也不曾想要排斥任何非物質的不可見世界。他是位虔誠的信神者,不過他比較接近的是自然哲學裡的宇宙起源之神,而不是受到教會渲染為政治目的與思想箝制的神。他的單子論幾乎就是一部以科學之說解釋神及宇宙創造的理論。
回到《奇異博士》,影像裡那一層又一層的方圓圖騰,很明顯地就是這種曼陀羅的變化型。圖片式的曼陀羅是平面圖騰,在電影裡的動態式曼陀羅,則好像立體萬花筒。無論平面或是立體,這些曼陀羅圖形,包括奇異博士練就的手印功夫,都與神、靈魂、精神等等眼不見之神秘他界有關。有趣的是,故事還刻意地以「香巴拉」作為通往神秘的人間天堂的密碼,言下之意就是只能以「無線」的方式前去。這不也就種暗示:想以肉體抵達人間天堂,恐怕是達不到的,那裡只能以「無形」溝通。
Photo source:   balkhandshambhala.blogspot.tw
於是,為什麼電影海報要在奇異博士四周圍起城市幾何圖形?當然是曼陀羅與香巴拉的暗示,甚且,更細緻地說,也是關於生命起源及宇宙創造的終極解答。
。。。。。。
奇異博士這位當代先進的醫生與科學代表,因為生命困境被迫來到偏遠的深山,向帶著神秘傳說的大師古一尋找醫治身體的藥方,結果,想不到這個藥方無須他求,就藏在自己內心,此藥方不只醫治了他的手,也醫治了他的靈魂。
在這科學時代的強效藥方,也不是什麼新發現新發明或新研究,其實都只是古老文化的今日新用。妙的是,在西方文化傳統裡,其實也都曾經擁有這些藥方,只是因為這一百年來太過專注於眼見為憑的實證主義,那些自然哲學的傳統精神,及「科學的目標是探索內在,連結自我與神性」,已經逐漸被遺忘。
「其實沒有不見,只是忘記而已」(出於《神隱少女》)。於是,古一幫助奇異博士回復記憶;而《奇異博士》這部電影,也以曼陀羅的萬花筒暈眩我們,然後再給我們一個香巴拉密碼,讓我們試試看有沒有機會,也想起那些藏在潛意識裡的秘密檔案。
或許你會想說,拜託,現在科技如此進步,當然沒有道理走回頭路,怎會回去相信那些古典的自然神學、科學神學、或是科學神學家。
真是如此?其實我也不確定。不過有個有趣的經驗:有次與一位醫學系的老教授聊天,我最喜歡問這種專業科學家到底相不相信神。這位老醫生,也是老教授,不可置信地看著我,然後堅定地說,在醫院待得愈久,愈是不得不信神,因為有些他原本早已認定沒救的病人,最後竟然莫名其妙地又好好兒地活著,除了只能相信奇蹟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道理可以解釋了。
封面圖片來源:thelesfilms.wordpress.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