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含有「浮士德」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15年由台灣獨立團隊白鼠遊戲實驗室所研發的懸疑解謎作品《浮士德的噩夢》描述小女孩在進入父親所留下的宅邸過程中,意外被周圍有著諸多眼睛的黑暗所「捉住」?整個困在宅邸裡頭的她究竟一切只是夢境的延續,還是來自魔鬼的一次次詭計?
Thumbnail
乙二-avatar-img
2025/09/21
美術設計相當高端呀,遊戲概念也很有意思。我沒有在玩遊戲,但是謝謝Joe的分享。
Jo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21
乙二 感謝喜歡!雖然是10年前的作品,但放到現代依舊是很有創意呢🥰!
ANA Pocket一推出就廣受歡迎,出現各種攻略,但不斷改惡,必須要大量點選廣告才能夠得到微量哩程。棄坑當然是明智之舉,而更重要的是必須提醒自己,許多應用程式都是奪取時間與專注力的吸血鬼。
Thumbnail
梅菲斯托費勒斯(也是梅菲斯托菲列斯,Mephistopheles),簡稱梅菲斯特(Mephisto)或墨菲斯托。最初於文獻上出現是在浮士德傳說中作為邪靈的名字,此後在其他作品成為代表惡魔的定型角色,是日耳曼民間傳說中的古代騙子惡魔,也是十字路口惡魔之王。
Thumbnail
在漫威電視電影宇宙中也是大家頗為期待的反派之一,在《阿加沙》影集讓粉絲沸騰了一下XD
Writing 生活玩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1
幽夜大叔的胡言亂語 對耶,有他的劇情😄
上星期在一間要收掉的DVD出租店挖寶,找到捷克導演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1994年的電影「浮士德」。我其實不熟這位導演,只是很久以前看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愛麗絲」,印象非常深刻(兩部電影YT上都找得到)。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人工智慧興起的方便和滿足以及對現世環境和心靈的理想和否定,以歌德的《浮士德》為例,描述了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影響。透過述說梅菲斯特否定機制在劇情展現和對現代人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生活中的解法。
Thumbnail
《地獄變》為芥川龍之介1918年所著,以下文字節錄採彭春陽所譯之譯本。 平安時期的畫師良秀是一位古怪的人,待人桀傲不遜,唯獨對女兒疼愛有加。他的眼裡只有繪畫,甚至為了畫作而去仔細觀察半邊腐爛的屍體、飼養毒蛇、梟等等,由此可見良秀對於藝術異常之偏執。
Thumbnail
格友#2dac8-avatar-img
7 天前
您好,我本人很喜歡這篇小說,也很高興有人看了這個小說寫下心得與人分享。 尤其是連結浮士德里的梅菲斯特腓里斯,真的非常有趣。 不過這邊想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解讀。 "此時的王爺的拒絕是出於善意,希望良秀的女兒可遠離怪力亂神的父親。" 這段,我想不是這樣的...... 在府邸裡面的下人(也就是敘事的"我")作為王爺的下屬應該是不能明著批評王爺,甚至需要替他說好話的。 所以說這段"王爺之所以疼寵愛良秀女兒,都是因為她疼愛小猴,且又非常孝順的緣故,絕非坊間所言,是出於好色之念。"只是表面話,如果王爺沒有做什麼的話,以王爺的風評來看也不會有這種謠言出現,那"我"也不需要特別寫出來說絕無此事,類似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概念。 至於良秀的要求,本人來看是一點也不病態的。 良秀的要求,原文是"どうか檳榔毛の車を一輛、私の見てゐる前で、火をかけて頂きたうございまする。",翻成中文就是"請您準備一輛檳榔毛的車,並在我的面前放火將其點燃吧。" 只是要求把車點燃而已,倒也不是很病態的行為。 良秀並沒有要求要燒人,實際上打算燒人的是王爺本人(而且很狡猾的以良秀的名義這麼做來欺騙大家)。 聽聞此事的良秀不是喜悅,而是表現出令平時不喜歡良秀的"我"(敘事者)也不禁覺得良秀可憐的模樣,進一步敘說這並非良秀原本所要求的。 最後是上吊自殺的原因,這個純粹是我個人的解讀。 我認為良秀上吊,是因為他不想當無我超然的大畫家,而只想當女兒的父親。 因為良秀在燒車時感受到的法喜、領悟,使他能拋開塵世的七情六慾,以不是父親,不是良秀而只是畫家的眼光,單純的欣賞眼前純粹的美。 良秀大可以就這麼帶著這份超然的眼光繼續繪畫,創作出更多令他心醉滿意的藝術,成為偉大的大畫師。 但他沒有,他在拋開塵世的一切情感的體驗後選擇了再一次擁抱七情六慾,讓原先超然的自己墮落回人,有意識地在無我的大畫家和一位悲痛的父親中選擇了後者。 於是他自殺了。 先前段落有提到良秀夢到了女兒在地獄等他,所以不是良秀的人生此後毫無留戀。 不過是一位父親在自己所愛的藝術和女兒間選擇女兒,而前往地獄與女兒重逢罷了。 芥川龍之介作為作者,他的想法也許也會影響作品。 他曾在"給舊友的手記"中寫道,他認為上吊是種不符合自己美感的死法。 這點放在追求並理解美的良秀上看也非常有趣。 也許是良秀所說的醜中的美也說不定。
Beanmoonin-avatar-img
發文者
7 天前
格友#2dac8 謝謝格友超級用心的留言,補充、修正了許多我忽視的觀點。 若以「我」即書中的第一人稱為視角來看,確實很多描述感覺都有一些言外之意。 良秀自殺的緣由,我本以為只是達到一種藝術上超然的境界而對俗世毫無留戀。但確實就像您說的,超然的境界倘若再次被拉回到塵世,這會使原先堅持的信念變得毫無意義! 「醜中之美」等等,諸如此類的矛盾好像時常在他作品中出現,我覺得都相當具有張力~ 謝謝您的留言! P.S. 竟然還有續集邪宗門,希望有中譯本~
俄羅斯鋼琴家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前天(18)日舉辦獨奏會,21日將由韓國鋼琴家金善昱指揮,演出蕭邦協奏曲。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