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傅柯(Michel Foucault)
1975
酒駕肇事的議題最近一直浮上檯面。過去「葉少爺」酒駕撞人致死,最重只能判七年,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如同蓄意謀殺的行為會不會刑罰的過輕?這也讓我反思以前總是認為刑罰制度越嚴厲犯罪率就會下降,是不是要效法他國的「鞭刑」制度,讓犯罪者心生恐懼而不敢去犯,但是在經過Michel Foucault的歷史資料和論述之後,讓我的思維拓展了不少。
在法國,懲罰制度由肉體上的痛苦(包含砍頭,鞭刑,等等酷刑)至靈魂上的囚禁(限制自由),由公開處決(表演與象徵)至私密空間的處決。這段轉變主要是希望罪犯能改過向善,重新為社會盡一份力。
Foucault將懲罰制度分成三段時期
(1) 古典時期 ─ 酷刑
(2) 法國大革命之後 ─ 近代監獄誕生
(3) 現代 ─ 監獄的改良
前兩個階段是上段所述,在工業革命之後,資本家對於勞工的勞動力更加精算,資本家不容許勞動者為了各種快感而減損勞動力,Foucault認為只有肉體既具有生產能力又被馴服(docile)時它才能變成一種有用的力量。第三階段因為被管理人數更多,勞工分工細密,監視就變得更加困難,於是發展出更精緻化、普遍化、科技化、規範化、論述化規訓權力技術的體現,Foucault在此指出Jeremy Bentham和他弟弟設計的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見圖:
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
其構造是一個環形建築,中心是個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戶,對著環形建築。環形建築被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貫穿建築物的橫切面。中心有監督者,囚犯居住在外圍各個房間。通過逆光效果,監督者可以從中心看到四周,但是被監視的囚犯卻看不到監督者。通過這種可見與不可見,囚犯看不到監視者,但是卻知道監視者隨時可以看著他們,因為不可預知的監視而被規訓。有效的管理與監視機制同樣應用在學校、軍營、醫院、瘋人院等地方,以學校為例,根據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成許多等級,不同等級的學生接受不同的教材和課程,除了空間的管理以外,學員在固定的時間需要學習固定的課程,一所學校有上百名上千名學生,卻只有少數的老師與管理秩序的人員,如果平均分配一個學生只能分到半分鐘的時間學習,但是通過集體的學習與管理,就能把資源運用的更大。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機器。
這些體制運作的背後,始終存在著「權力」(Power),Foucault指出古典時期公開處決制度,用意並不只有維護正義或是讓旁觀者警惕,而是和統治者的權力有關,法律代表一個國家的規章,而這些規章代表了政權的合法性,它們述說著統治者的權力,Max Weber認為國家的定義在於,在它的疆域內可以正當的使用暴力,乍看之下跟Foucault的權力和統治者的關係好像相同,但是Foucault到了全景敞視主義那一章,重新定義了「權力」,他認為權力不是普通的下至上的連結,權力是循環的,它經由一個網狀組織被配置和行使,大家都被捲入其中,在這些環節之中,主體已經被拋卻,角色可以互換,同時是壓迫者或是被迫者。權力關係滲入社會存在的各個層次,在社會生活的每個地方都在運作,它是「生產性」的,不作為一種否定性的力量壓制著我們,它還審查生產各種事物,它帶來愉悅,形成知識,產生話語(discourse),它應被看作一具通過整個社會機體運作的生產網。
知識考古學裡面所述,我們可以把社會當成是一種話語(discourse),它像一種不可抗拒的規則在左右當中的個體,而權力則介入其中。話語又產生知識(knowledge),知識和權力彼此相互影響。後面我想綜合凝視的概念來看看日常生活的例證。
全景敞視監獄同時演伸出凝視(gaze)的問題,傳統上總認為凝視者比被凝視的對象更有權力,但是當代的影像卻不見得如此。凝視的觀念和精神分析研究應用在當代電影當中,Sigmund Freud 認為人性的本能是追求幸福,但幸福往往難以達到。在文明的兩端分別有愛慾和攻擊,在電影的主題和內容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愛、性、血腥、暴力和死亡等等母題充斥其中,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我們即扮演一種監視者,我們看到電影的人物、場景,他們卻看不到我們,這種模式可以滿足內心裡面的某種慾望,但並不代表我們高人一等。其實,我們成為機器當中的齒輪,觀看者也被侷限在固定的空間(電影院)當中,並且被強迫接受某些感官衝擊,Alfred Hitchcock在1954年拍的Rear Window即能說明這種矛盾,拋開當中的性別議題,James Stewart窺視對面公寓發現一件謀殺事件,最後謀殺犯發現他的目光過去殺他,也讓Stewart陷入的困境。電視流行的時代,觀者可以利用手中的遙控器隨意轉台,看自己喜歡的內容,但是是否如此自由?觀者只有有限的百台頻道可以選擇,喜歡的節目總是有固定的播出時間,也只能在可觀螢幕的空間上活動,同時還要接受裡面的價值觀、美學。觀者因為觀看而讓自己成為被控制者。
另外Foucault也提出了有關倫理學的議題。隨著時代的不同,「罪犯」的定義也會有所變化,古典時代認為窮人即罪犯,因為他們懶惰而變窮,希望能通過良好的習慣來克服他們惡劣的情慾。近代的「罪犯」是違反法律的人,為了避免他們不勞而獲得食物,監獄會找一些安全性高的手工業來讓罪犯工作,通過生產而獲取食物,工作是有限的,許多良民因為監獄內的工作而減少了工作機會,他們被迫去從事危險的工作或是更為艱辛的工作,這是否符合了社會上公平正義的原則?
從Foucault的著作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存在的必要,人不可獨群所居,人的思維、價值觀是組成社會條件之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群體的組成和運作有賴於一些機制,我們皆會受到這些機制影響,如果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健全的,那麼應該會讓這個社會更完美。
參考書目:
Foucault, Michel(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 Harmondsworth : Penfuin.
Foucault, Michel(1981),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 Harmondsworth : Penfuin.
Foucault, Michel(1989),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2005)。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北京:三聯書局。
Foucault, Michel(2010)。性經驗史。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Foucault, Michel(2010)。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北京:三聯書局。
Foucault, Michel(2010)。規訓與懲罰。劉北城、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局。
Freud, Sigmund(2006)。文明及其不滿。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Hall, Stuart(1997), Introduction, in Representation, edited by Stuart Hall, London : Sage.
O'neil, John(2010)。身體五態。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
Storey, John(2009)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 5th edn,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Weber, Max(1998)。學術與政治。馮克利譯,北京:三聯書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鐵窗屬於監獄 卻充滿自由天空 人生走不出去 但洞悉原理原則 思想能夠飛行 高牆外視野更寬闊 迷宮摧毀眼睛 老人家獨行繪畫裡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上一篇說過監房各職級阿Sir,本篇正式講述一所監房內的每天流程。之前在荔枝角收押所大概也有描述,但正式『拍』正後到監獄則有所不同,每天程序由六點半開始…   0630-0700:每所監獄每朝都是六點半叫醒犯人(俗稱叫床),以前是夜班人員熱心地大聲叫喚,但現在則是準六點半響起收音機及亮燈。其實同室
    經過『拋』『拍』『過界』後,犯人如果是刑期不超過三年,亦無特別事故的話,很大機會會在一所監獄我至刑滿出獄(俗稱出冊),不需再受『過界』之苦。『過界』是不容易的,因懲教署為保安理由,犯人過界是不會預先知會,若你在一所監獄已習慣起來,與各『師兄』(犯人與犯人之間的統稱)已熟絡後,如果突然又要去到另一所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傅柯的權力理論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透過監獄理論的微觀剖析,文章討論了權力如何透過監視、規範、懲罰、獎勵等機制在社會中運作。同時也強調了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以及規訓的內化對個體造成的無力感。文章最終呼籲個體要意識到權力的存在,並尋求反抗的可能性,並提出保持警惕、不斷反思的觀點。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
    一、簡答題 (一) 何謂「減害(harm reduction)思維」?其興起的時代背景為何?試舉例說明harm的內涵以及其對應的因應措施。(30%) (二) 請比較「情境控制理論」與「控制理論」的異同,並舉例說明之。 二、應用題 司法院釋字第799號解釋理由書提及:「按對性犯罪者於刑罰執
    Thumbnail
    鐵窗屬於監獄 卻充滿自由天空 人生走不出去 但洞悉原理原則 思想能夠飛行 高牆外視野更寬闊 迷宮摧毀眼睛 老人家獨行繪畫裡
    Thumbnail
    這是在閱讀完《失控的懲罰》,於108年間寫出的簡短又未能全面討論及詳述司法保護制度的研究小短文。 但我想時至現今113年,應該還有點參考價值,也可以比照對應現行刑事司法保護的制度是否卓有改善,抑或是傾向重刑重典之刑事司法政策。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我國近日在施政面上,與我國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沙特的「他人即地獄」和傅柯的「規訓社會」用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困境。沙特強調個體在他人眼中的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而傅柯關注於社會權力的運作和內化過程。以下試著讓這兩個思想互相對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上一篇說過監房各職級阿Sir,本篇正式講述一所監房內的每天流程。之前在荔枝角收押所大概也有描述,但正式『拍』正後到監獄則有所不同,每天程序由六點半開始…   0630-0700:每所監獄每朝都是六點半叫醒犯人(俗稱叫床),以前是夜班人員熱心地大聲叫喚,但現在則是準六點半響起收音機及亮燈。其實同室
    經過『拋』『拍』『過界』後,犯人如果是刑期不超過三年,亦無特別事故的話,很大機會會在一所監獄我至刑滿出獄(俗稱出冊),不需再受『過界』之苦。『過界』是不容易的,因懲教署為保安理由,犯人過界是不會預先知會,若你在一所監獄已習慣起來,與各『師兄』(犯人與犯人之間的統稱)已熟絡後,如果突然又要去到另一所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傅柯的權力理論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透過監獄理論的微觀剖析,文章討論了權力如何透過監視、規範、懲罰、獎勵等機制在社會中運作。同時也強調了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以及規訓的內化對個體造成的無力感。文章最終呼籲個體要意識到權力的存在,並尋求反抗的可能性,並提出保持警惕、不斷反思的觀點。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
    一、簡答題 (一) 何謂「減害(harm reduction)思維」?其興起的時代背景為何?試舉例說明harm的內涵以及其對應的因應措施。(30%) (二) 請比較「情境控制理論」與「控制理論」的異同,並舉例說明之。 二、應用題 司法院釋字第799號解釋理由書提及:「按對性犯罪者於刑罰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