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優則導的俄國新銳導演亞歷山大葛林奇(Aleksandr Gorchilin)首部執導電影,便展現出導演長才。他所執導的《酸世代》聚焦在青少年和社會、世界的關係。尤其亞歷山大葛林奇決定以「疏離」雕刻青春,從各個角度審視青少年成長時的茫然與失措。
從劇本面而言,電影中的青少年和家庭的關係皆是疏離。梵亞的縱身一跳,掀開了他與母親疏離的關係,即便母親淚灑墳前,這層疏離在彼得與沙夏的眼裡也是難以掩飾。而當沙夏拜訪梵亞家,又勾勒出另一名兄弟彼得與家庭的疏離。至於沙夏,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夢想,讓他刻意與家庭保持距離。
在親子關係上,父母總是真心關心孩子,孩子卻難以真正的理解父母。原因乃是父母有過成長上的挫敗經驗,因此成年人懂得迴避會造成生命傷害的事。青少年卻因為缺乏經驗而一意孤行,遂產生了青少年與原生家庭的疏離關係。
梵亞、沙夏和彼得在逃離家後,彼此組成結構特殊的團體,他們之間卻缺乏了情感上的連結與認同感。這層疏離感彷彿在他們離家後便如影隨形,成為他們青春期的內在陰影。就像薇佳的曬衣夾理論本是形容沙夏與卡莉娜的情感關係。不過將理論延伸來看,這些青少年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組成的團體結構,只是一種習慣性的適應狀態罷了。最好的證據來自於彼得面對跳樓梵亞的冷漠態度、沙夏遍尋不著彼得、沙夏割了包皮,因此刻意與狂歡縱慾活動保持身體與心理上的距離。
以拍攝手法觀之,亞歷山大葛林奇以兩種技法強調故事的疏離美感。首先是剪輯上的些許破碎,這層破碎並非剪輯上造成的失誤。第二,從梵亞嗑藥後,在陽台縱身一跳開始,整部電影的攝影,呈現一個冷冽的美。無論是沙夏與片中的夜店狂歡格格不入、片中的性愛趴,即使肉體歡愉、情慾高漲,但彼此間的不熟識,又彰顯彼此在情感上的疏離感。也就是說亞歷山大葛林奇,試圖將片中的溫度全數以冷冽呈現,不論是孤獨或狂歡,甚至是有益的希望電影本身與觀眾保持一種冷冽的距離。也就是說亞歷山大葛林奇刻意的以剪接和鏡頭帶出整部電影的疏離主題。且不只是人與人關係的情感疏離,亞歷山大葛林奇更想以青少年和世界、社會的疏離感,讓青少年面對未來的茫然失措得以巧妙地自然浮現。
成長本身便充滿痛楚,唯有歷經挫敗才能真正的長大。如同片中的藝術品,沾了強酸後,方能呈現另一種藝術樣貌。彼得後來願意扛起擔任教父的重擔,沙夏在危急之際打翻了摻有強酸的受洗盆,或許只是良心萌發,又或許他明白了不是自己才應該有選擇人生的決定。
雖然作為一部首次執導的作品,不可能處處完美、展現高水準。但筆者卻深深喜愛《酸世代》的拍攝手法。亞歷山大葛林奇以精采的疏離表現手法,創造了《酸世代》的敘事層次,在藉由剪輯與攝影加深疏離的溫度,使得《酸世代》成為一部十分另類的成長作品。
以上劇照取自imdb
文翼電影光譜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