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立下新年目標,我寫了以下三項:
1. 每月發表一篇新竹地方文史介紹文。
2. 每月發表一件插畫作品。
3. 每月發表一篇讀書 / 電影心得文。
地方文史 02
以往藝術村在年關交接時最為忙碌,除了要為當年度的工作結案,也得為下一年的計畫做準備。展覽要花上很多時間研究、討論、製作、佈展,2019年度計畫光是展覽有4檔從零開始的自製展,11場駐村藝術家大小個展,4檔邀請展,所以從去年11月開Turbo一路狂飆,當時覺得自己像是一名戰地士兵,好像都沒在睡覺。製作百年鐵道史展覽時,是被期末報告和期初計畫夾殺的時刻,但還是非常享受每天晚上在家比對地圖的時光。其實最終目的是要了解鐵道藝術村這棟建築的來由,而歷史就是無法被切割討論,不論如何都得從城市的發展說起。
鯉魚城,新竹。
有三百年歷史的竹塹城自古相傳為特有的鯉魚穴,貫穿整個舊城區,我覺得特別可愛的是像夜市的紙網撈金魚一樣,新竹城牆就把這條鯉魚圈住,魚嘴在竹蓮寺,城隍廟是魚鰭,魚尾在長和宮,北門大街則是魚的脊椎骨。新竹人的生活主要圍繞這三大信仰中心,現在熱熱鬧鬧的火車前後站,則是要到日治時代打破城牆之後,才開始發展。
竹塹城鯉魚穴示意圖,竹塹城的街市區域形狀正巧為鯉魚形狀。
台鐵新竹倉庫群。
1930年代日本經濟大衰退,軍國主義崛起,皇道派軍人掌握政權,加緊了對周邊國家的侵略。為了從台灣獲取更多資源,做為對外侵略的戰備,台灣的經濟重心從農業轉為工業化。日治經濟方針一方面顧及本有農產品產量,另一方面則開發工業用品的生產量,以達到供輸日本本土的需求,因為戰爭的關係,在台灣快速且精實的完成許多經濟建設,像是日月潭發電廠、南迴公路、無線電話、海空航線…等。當然鐵路也成為輸出物資的重要交通,新竹長久以來就是貨物的集散中心,為了達到更高的吞吐量,在新竹站東邊的11座倉庫由此誕生,其中完整保留至今的三、四、五號倉庫就是現在的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日治時期建築依屋架結構分為兩類,宿舍類採『和式小屋』結構,而倉庫類採用『洋式小屋』結構,今年去曼谷的時候,也參觀了建築體與編號都和鐵道藝術村頗為相似的倉庫,看得出來是英國對曼谷的影響,也再次驗證日本的『洋式小屋』確確實實來自歐洲。
現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的3-5號倉庫,成為新竹市藝術家培育、藝術教育的據點之一。
一、二號倉庫荒廢多年,位於東大路機車道與東大路橋光復路交流道之間,據新竹在地長大的朋友說,十幾年前曾經是大賣場,但開幕沒多久就倒閉荒廢至今,直到去年新竹市文化局編列一筆經費希望重新評估一、二號倉庫區重整的可行性,才有文史團隊進入調查,發現屋架毀壞嚴重,已經成為白蟻、蝙蝠、蚊蟲的養殖箱,重新整修相當辛苦,加上這是台鐵的資產,若要自行修建使用還得另外付租金,成本實在很高啊! 六號到十一號倉庫位在八德路、公園路一帶,被現在的笑傲江湖KTV、華麗雅緻、新竹貨運包圍起來,從新竹市都市計畫圖看到未來可能陸續規劃為停車場、城市公園。倉庫區旁就是不對一般旅客開放的新竹鐵路貨運站,沿邊的鐵軌有十幾線道,方便調度貨櫃車廂,現在走在北新竹站的天橋上,就可以看到這個壯觀景象。
左:1,2號倉庫至2020年仍荒廢中,黑瓦屋頂也被紅色鐵皮覆蓋,無可見其原貌。 右:3-5號倉庫現為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整修期間可見紮實紅磚地基,超過一公尺深。 倉庫群位在新竹站與北新竹站間鐵路沿線,約在今日的東大陸橋下光復路北側一帶,被幽靜的住宅區和小型企業辦公區包圍,倉庫建築逐漸老朽,彷彿被城市遺忘的一角
1945年二戰期間,美軍偵察機積極調查日本境內的重要設施,當時也畫出非常詳細的FORMOSA-SHINCHIKU (日文拼音的福爾摩沙新竹)地圖,同時還在地圖上標示著For use by War and Navy Department Agencies only。只能說戰爭真的可以讓任何人都變得精實且仔細,1895年日本在準備進入台灣之前,也同樣畫了詳細的地圖,比對之後發現日治時期是熱衷戰爭的年代,台灣被建設成資源供應的大後方,這些經濟建設包含了交通、能源、工業佈局。新竹在打破城牆後,市區向四周擴大,並以許多鐵路支線鏈結,運送甘蔗的糖廠支線、連結貨運站的貨運支線,運木材的竹東支線,連結機場、燃料廠的軍事支線。這個時期新竹北區的新竹機場是重要的戰略基地,現在的赤土崎公園、公學新村、清大、光復中學一代是日治時期的海軍基地,而建美路上的大煙囪則是第六燃料廠,幾乎整個新竹都為了戰爭而建設。
日治時期以第六燃料廠為核心的海軍基地遺址,目前受到新竹市文化局的保護,期待未來可以成為新的文化園區。六燃的大煙囪因二戰而生,隨著國民黨來台而成為官兵雜居的房舍,隨國宅興建軍眷移出後,大煙囪成了蝙蝠的棲息地,自成一個生態圈。
地圖參考資料:中央研究院 https://reurl.cc/GVr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