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日),顏崑陽先生在紀州庵「向經典文學致敬」的第二講,以「我們從莊子的『寓言』能讀出什麼『道』?」在上一講中,顏崑陽先生娓娓道出莊子說的「話」的種類,以及「道」的內涵;莊子又是如何以重言、寓言、卮言三種說話方法,像魔術師一般引人走出迷霧(或走出濃霧,轉入從未見過的真實深處,讓人困惑、存疑、思索);或是像開腦名醫,敲開腦袋,震撼重組腦迴路,讓人跳脫框架,享受無邊空曠的自在(同時也接受無依無靠的恐懼,離開生根發芽的舒適圈);更像史賓諾沙,為你的雙眼磨製一組萬能眼鏡,戴上之後,彷彿能看見三萬六千度,上窮碧落下黃泉,連無法想像的風景都如臨目前(噓,不要告訴別人你所見啊,否則每個人都想偷偷遞給你自己心理諮商師的電話)。
顏崑陽先生以「如何閱讀《莊子》的寓言?」、「《莊子》寓言有哪幾個類型?」、「我們用『心』閱讀幾則《莊子》的寓言,看是否真能『知道』?」和「結論」,為我們展現莊子如何以「寓言」變魔術、敲腦袋和為世人戴上「心」的眼鏡,並提示我們,唯有自我體會、不落言詮,將所體知、感悟的道落實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得道。
「道」遙遠嗎?不,道不遠人,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能如何閱讀《莊子》的「寓言」呢?顏先生說:
簡言之,寓言是開放的,就像一處山林川澤,有的人會看到自由自在的徜徉,有的人會驚顫於野地的危險,有的人則認為山林川澤就是山林川澤,什麼也不是,了不起就是沒水沒電沒網路,適合觀光不適合長住。而寓言本身也是根植在現實或非現實,看似熟悉也陌生,賦予讀者一種暫離舒適圈,動動大腦肌肉的契機。
我們的舒適圈是什麼呢?舉例來說好了,我們最習以為常的狀態,以荀子的說法,便是愛偷懶,亦即荷蓧老爺爺對子路碎碎念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天生好逸惡勞。因此,我們的考試最愛考選擇題,最愛有標準答案,君不見翻轉教室最讓老爹老娘詬病的,就是不給標準答案這一點。但是,天生調皮的莊子告訴眾人,寓言能夠給的答案,就是沒有標準答案,能從寓言中感知什麼,全憑個人悟性、機緣,你不從舒適圈拔根而出,所思所想所經驗的人生,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而這種輪迴,並不是尼采指出的「永恆回歸」,反而更接近心念的執溺所造成的生命重複,重複類近的選擇,也重複同樣的錯誤。
顏先生指出寓言是「申論題」,不是讓腦袋偷懶的選擇題。選擇題是破碎的,它將答案切割成語言的碎片,只求記憶住關鍵詞、正確的答案,卻不讓人花時間思考,將腦內的神經好好琢磨連接,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且,人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數據化、平面化、標準答案化,這就是莊子為什麼要寫一本書來為難讀者。當統治者都希望大家乖乖聽話時,莊子故意逆向思考,丟出一堆難以理解故事,只為問讀者:「你怎能將獨立思考的能力交給別人負責呢?」
所以,顏先生進一步點明:「詮釋最重要的,就是提問。」唯有保持《莊子》寓言有多種可能的詮釋空間,讓讀者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自己體會,寓言的真正價值才能被發掘。畢竟,每個人成長背景、面臨的問題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思維網絡」,以此思維去貼近文本「語境」,讓寓言去逼顯自身思維的優劣深淺之處,讓寓言去衝撞既定的思維框架,才能讓寓言成為一把破除心內荒蕪野草的竹蓧,讓寓言成為探照燈,照亮未曾踏遍之處的面目。由此看來,想讓寓言有一個標準答案或放諸四海皆準的意義,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顏先生鼓勵每個讀者:
顏先生在此舉了一個孔子教學的實例: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在推闡古代經典時,我們很容易訴諸經典自身的權威性,但在權威解構的當代,這樣的行銷經典策略是非常失敗的;實際上,我們應該反問一句:「在經典成為經典之前,它們是如何啟發人的?」這個啟發的關鍵,就是「《詩》可以興」。另外,推銷經典的人有時會有種迷思,即「經典是普世、超越時空」的,這其實也是誤解。哲學經典之所以成為哲學經典,是因為它確實針對人心、人性或人在某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困惑、痛苦,有較為深入的探討,或給予幾種可行的解決之道,但要接受或反對,全憑閱聽者本身。經典作者或經典本身並不苛求被接受或凸顯自身的真理性格,因為他們的發言也都是有其文化背景、時代環境、發言動機的,縱使標榜著聖人之言,在時過境遷之後,也無法不經由當時人的詮釋來調適上遂。
所以,詮釋的主體--也就是讀者你--正是其間的關鍵。
回到引文,子貢是個大商人,他說人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否算得上是「有禮有德」,孔子的答覆是「算得上」,表示他是認同子貢的理解,但隨即提出他個人的理想:「貧而樂,富而好禮」,不受環境或外在條件的約束,而能安於當下、追求自我德性提升的自得之人。子貢領會之後,是以賦詩言志的方式作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謂我個人的體會,在與老師商談之後,得到啟發而更上一層。子貢雖然是個善於籌謀的大商人,但正因為他商人的務實個性與價值取向,在許多先秦典籍中,常有他過於重視表象、缺乏想像所造成的笑話,但孔子很少否定他「頂真」的個性,反而樂於進一步啟發他。《莊子》中與子貢相關的有名寓言,就是子貢弔喪卻被嘲笑,還有跟抱甕老人的對話。
此處,顏先生以孔子和子貢的對話,表明經典的意涵並非固定不變,只要讀者主體願意去涵詠、思考,經典終會成為我們開啟更多天地的鎖鑰,前提是,去閱讀、去思考、去詮釋、去活用,而不要把經典供在神明桌上。
那麼,我們要如何讀通《莊子》,內化成自身的智慧呢?
顏先生這幾年一直強調閱讀必須具有主體性和反身性,主體性是要很自覺地去逼問、去與文本對話,不要跟隨他人的答案,或渾渾噩噩地閱讀而不知其內在底蘊;反身性則是將從經典中閱讀到的問題,回歸到自身的處境之中,豐富個人的思考及觀看向度,讓經典在我們身上重新復活。
或者,讓我們活成一部經典。這才是經典教育的真諦,也才是孔子、佛陀、莊子以身行為教籍,以語言為藥引的治世啟蒙之道。真人不希望我趨人趨,而是希望每個人看清楚眼前的真實世界,澄心靜慮之後,明白自己該向何處、想怎麼走、走的過程遇到困難時又該怎麼回應、怎麼自處。不要跟著真人的腳步,所以莊子說了邯鄲學步的故事,仿擬、跟隨、亦步亦趨的結果,就是「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最終,顏先生告訴我們:
紀州庵「向經典文學致敬--傳統思想與經典文學」的優質課程,歡迎報名。
想了解更多顏崑陽先生的作品與演講,歡迎到顏崑陽文學館拜訪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