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星際終結者》是一部於1996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電影,羅蘭·艾默瑞奇身兼導演及聯合編劇,演員包含威爾·史密斯、比爾·普曼、傑夫·高布倫、瑪麗·麥克唐納等。《ID4星際終結者》於全球進帳逾8.174億美元,為1996年最賣座的電影。
以下無雷:
初次看這部電影,是在電視上配著廣告斷斷續續看完的,有一些片段因為上廁所或喝飲料錯過了,但我仍被部史詩級的娛樂電影振奮到心情雀躍,被其中的場面深深感動。
90年代的娛樂電影,奠基了我對電影的一部分想像和憧憬,不論是畫質、調色、劇本結構、拍攝技巧、剪接、音樂,都有一套可遵循的商業公式,透過這個公式和巨額資金的投入,使好萊塢可以穩定地拍出一部又一部的商業娛樂大作,調劑我們這代人的心靈。
在這十年的時光裡,ID4是一個非常重大的里程碑。
這部片的概念並不算高,甚至部分人物的塑造和對白在當年就已經以薄弱來形容,現在重看,確實有許多可改進之處,但這都不妨礙ID4在電影歷史上的成就。
儘管是商業市場導向的作品,本片的劇本非常完整紮實,甚至是電影劇本的優良典範。
電影劇情的時間軸從七月二號開始,緩慢鋪陳外星人的出現,透過不同階層的角色呈現出人類社會的反應和應對。電影雖然拍了145分鐘,但故事中的時間其實只過了三天,這三天的劇情正好詮釋了劇本理論三幕劇的實際樣貌。
第一幕「鋪陳」第二幕「轉折」第三幕「收尾」,這是比較概略的說法,而ID4的呈現方式非常直觀明瞭,即使是一般觀眾也能順利理解其中的起承轉合。
ID4為了刻劃出人類社會在末日面前的整體性,寫入了非常多的角色,要在145分鐘內將這十幾個角色有條不紊地呈現出來,推動劇情,建構彼此的關係,是劇本編寫上非常費力的事情。
近年的好萊塢因為劇本荒,出現大量的續集和翻拍作品,速食特效電影也不少,儘管遵循相似的製作SOP,但在時程的安排上,幾乎沒有時間好好雕琢劇本的紮實度,只能靠演員魅力、故事概念、CG特效等元素補足分數,時間久了難免給人千篇一律的厭倦感。
說到特效,ID4的特效表現在當年也是上乘之作,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算是可圈可點,有些場景仍非常震撼壯觀,無法想像是的24年前的作品。還有眾所周知的空戰表現更是臨場感十足,是96年最成功的美國空軍招募宣傳片。
ID4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涵蓋面向也夠廣,要場面有場面,要感情也有感情,每一幕的結尾氣氛都營造得非常優秀,演員都是一時之選,配樂盛大經典,是這類公式化產品中做得最精緻的一部電影。
可惜在字幕翻譯上有些錯誤和漏意,是這次重映比較可惜的地方。
如果你沒看過ID4,非常推薦你進場,感受一下90年代經典娛樂電影的魅力和特色,原來商業大片的劇情可以很縝密紮實,原創的角色也能如此立體動人。
以下有雷:
ID4的鋪陳階段就非常用心,月球的巨大身影從螢幕上方掠過(這顆鏡頭致敬了星際大戰:曙光乍現開頭的帝國滅星者戰艦),分離船體進入地球大氣層,人類開始意識到異狀,電子訊號被嚴重干擾,著火的氣團蓋住天空,群眾騷動反應,科研人員、軍人、國防部高層、總統都陸續動員,整個指揮系統一覽無遺,危機步步逼近,接著外星戰艦從火團中出現,危機倒數,迎來第一幕的高潮「白宮爆炸」
在縝密的剪接和敘事下,這段鋪陳完全不會無聊,而是持續提升觀眾的緊張和好奇,整個劇情邏輯的推演很有說服力,彷彿某天外星人如果真的來到地球,一切都會照電影裡運轉。
現今的兩小時電影很難看到這種緊密細緻的多線敘事方式了。
角色本身也有足夠的記憶點,例如大衛的頭腦很好,地球環保意識極強,但父親不滿意他的工作,與前妻價值觀不合;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史蒂芬·希勒是傑出優秀的飛行員,想成為太空人但經常被拒絕;總統對妻子和孩子的珍惜亦是本片非常溫暖的人性光輝。
記得以前在電視上看,對羅素·凱斯這個酒鬼飛行員印象特別深刻。他的設定有一種惡趣味,曾經被外星人抓走做實驗,最後親自向外星人復仇,但他的結局也讓我哽咽幾乎落淚,尤其是在飛彈卡彈後,畫面帶到孩子的照片那幕,加上配樂直擊淚腺。這也是本片一直想呈現的,我們對家庭、家人的愛能克服所有阻礙。
作為愛看電影的八年級生,威爾史密斯對我而言是一個時代的鮮明標記,他幾乎建構了我對好萊塢電影的憧憬,趁這次重映再次回顧我最喜愛的好萊塢演員,彷彿回到以前小時候,想起那坐在電視機前的自己。
另一個名場面,就是總統在停機坪的激勵演說,若要回顧影史最有名的幾個演說,這段絕對會被反覆提起,相信愛國的美國人會更有感覺。
ID4有很多場面也影響到後來的許多作品,例如復仇者聯盟就有一些橋段與ID4相似,例如他們都把核彈送到外星人的老家,讓敵人的遠端遙控(防護罩)失去控制,也都在千鈞一髮之際脫離危險,鋼鐵人差點就趕不上關閉的傳送門,史蒂芬和大衛差點就撞上關閉的閘門。
當然這些橋段並非ID4首創,只是這部片將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範本。
如果你也曾經看過ID4,可以趁這次重映好好回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