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們能夠試著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了解情感現象的心理意義,也就是:愛情,往往只是逃離自己的方式。那麼,我相信許多尋常生活中如《玫瑰瞳玲眼》一類的悲喜劇所要描述的現實,就能減少許多,同時人們也不必像某種佛教精神般,認為要無慾無求、心無掛念、出世脫俗地生活。 換言之,過去我們所擁有的偉大宗教,如果能夠了解愛情的潛意識問題,它們就應該會對愛情的冒起與失落,提出比較清晰的說法及修為方式。如果宗教瞥見到對「愛」的壓抑會帶來不幸的言行,以及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及的種種「突然沒感覺,不愛了!」的表現,今天的心理學也許就不必存在了。但幸好,宗教往往在愛情問題上幫不了甚麼(儘管它們自以為能夠),因此佛洛伊德以降的精神分析師才能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