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楊應超的《財務自由的人生》
方格精選

試論楊應超的《財務自由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美國行之有年的FIRE財務自由運動,隨楊應超先生的同名書籍與首席分析師之名不逕而走,名滿臺灣,也掀起了一股財務自由熱,一如可以想見的,財富自由年齡的降低將成為書架上競賽的籌碼,然而,其可靠性與準確性也有待確認,一如畢德歐夫被轉載於今週刊的這篇文章:

以我所知的一位投資型YOUTUBER,他的投資有很好的利基與家學淵源,父親就是全職投資人,小時候就在家學的耳濡目染下受到經常性的教導,也能夠有充足的財源去接受很多的培養。起跑點不同固然是人生而不平等的客觀事實,但為了營造出成功的話題性與傳奇性,這些作者的確不會刻意去還原這些「可能會削弱傳奇色彩」的部份。

當大家一個勁兒的說此書多麼高人氣的同時,我想錦上添花是最沒有必要的事;誠然,這本書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這些地方有些也是頗為另類。

譬如說,楊應超先生會鼓勵人持續地多看勵志書籍:「我一直建議人多看書,尤其是勵志書」,這一點令我頗為稱奇,因為其實很多名人提出論調,過份的正能量其實會讓人過於理想化,但理想與實際的差距,有時並不是正能量可以解決的,在這一點楊應超先生可說是獨排眾議。

raw-image

應超先生的行文風格直白到老嫗能解的地步,但也因此,有些口語是頗為俚俗,俚俗有時就有武斷之嫌,個人化色彩強烈;可以看出他不算是一個以行文見長,而比較是擅長口語表達的特質,有時候會有「這是逐字稿」嗎的錯覺(笑)。

但楊應超先生的核心主旨可能會觸及到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在其它的網誌評論者也談到過,就是他的FIRE歷程是帶著個人化與美式風格色彩濃烈的情境下鋪陳的。撇開其它大眾理財書都會提及的債劵梯與鼓勵投資ETF的話題,在獲得高薪之道的篇章,對商務以外的普羅大眾具有相當的難度:士、農、工領域的人士,或者所謂的軍、公、教人員,在其職涯中安插研讀EMBA的插曲,我不能確定它會有多少實現率與可實踐性的問題,而這樣的投資在其本行中又能發揮多大的報酬率。作為第一關的入學考試就要面對許多未曾謀面的會計學、經濟學教本,以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而言,晉昇高薪工作一段落對我而言猶如玻璃天花板。

raw-image

不過從他承認選個股真的如登天之難,他的誠實是能被肯認的,即使是華爾街金童,ETF依然是其最愛首選。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市場區隔是其商務領域的晉升梯建議,這使此書有別於其它財務管理書籍,但也因此與一般人產生了不可企及的距離,距離在於其實踐上的根本困難;至於其它收聽PODCAST、購買ETF、資產配置卻是與百家爭鳴的論調相去不遠,也就是老生常談了。

或許,將其看成楊先生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財務自由日誌,就能看得見其背影罷。


avatar-img
就是筆記
40會員
97內容數
在茫茫人海中素人到不能再素人的一位素人, 正因為隱身在人海之中才能在網海上恣意撤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就是筆記 的其他內容
對投資新手而言,財報猶如冰原大海,航行其中,動彈不得;然而,若能漸進掌握財報知識,猶如駛上破冰船,不僅能順利航行,還能採得冰原下巨量的礦藏。主張基本面的股魚,開宗明義地以財報做為他的訴求主軸;在技術面甚囂塵上的臺灣,這或許不甚討喜,但一如其名,基本面絕非小道,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迄今股魚出版了三本書,這本書正好是居於其中的分水嶺。與其處女作相比,更為淺易;與新作相比,涵蓋範圍更廣,不僅有效解答了新手的一百零一問,也在心理層面與原理層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釋。這位理工人冷靜而不冷酷地將股市基本常識有效解答,使投資人更能知其所以然,值得新手一讀。
繼《我的職業是股東》出版後的七年沈潛,《用心於不交易》如同柔婉的月亮,相暉映於七年前的陽性行為,本書更多以靜制動與先前佈局,與巴菲特價值投資多有呼應。而跳脫短線零和遊戲思維,長線持有、並以獲取長久穩定的股息的主張,不啻是還原了股票初始的精神:支持實業家,並成就投資者與實業家兩者雙贏的正和遊戲。
浮誇的書名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爭議性,但其最著名也召來非議的九字訣「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有其前提,其論述也並非批評者三言兩語下的一無是處。需多投資人都由此書開始,時隔出版伊始迄今24年,依然傳誦在許多資深投資人間,其功過毀譽也不能草率論之。持平而論其缺失,依然優多於劣,暇不掩玉。
農業為什麼出現在那些往往不是天造地設、上好的地段,而是在一些次好甚至還不算好的地區?這是本章主要回答的問題。農業與狩獵有它在投報率上的考量,兩者也不是全然涇渭分明;而其過渡成功的肥沃月灣,也反映出關於斜槓與一切努力不會隨流失去的美好例證。
農業帶來了萬世基業與出征勝率的前提,但傳染病卻成為一個吊詭的大禮包,殺不死當事人的使之更強大,採集社會固然免於此禍之害,但該如何尋找到新的道路,還需要期待之後的篇章。
對投資新手而言,財報猶如冰原大海,航行其中,動彈不得;然而,若能漸進掌握財報知識,猶如駛上破冰船,不僅能順利航行,還能採得冰原下巨量的礦藏。主張基本面的股魚,開宗明義地以財報做為他的訴求主軸;在技術面甚囂塵上的臺灣,這或許不甚討喜,但一如其名,基本面絕非小道,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迄今股魚出版了三本書,這本書正好是居於其中的分水嶺。與其處女作相比,更為淺易;與新作相比,涵蓋範圍更廣,不僅有效解答了新手的一百零一問,也在心理層面與原理層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釋。這位理工人冷靜而不冷酷地將股市基本常識有效解答,使投資人更能知其所以然,值得新手一讀。
繼《我的職業是股東》出版後的七年沈潛,《用心於不交易》如同柔婉的月亮,相暉映於七年前的陽性行為,本書更多以靜制動與先前佈局,與巴菲特價值投資多有呼應。而跳脫短線零和遊戲思維,長線持有、並以獲取長久穩定的股息的主張,不啻是還原了股票初始的精神:支持實業家,並成就投資者與實業家兩者雙贏的正和遊戲。
浮誇的書名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爭議性,但其最著名也召來非議的九字訣「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有其前提,其論述也並非批評者三言兩語下的一無是處。需多投資人都由此書開始,時隔出版伊始迄今24年,依然傳誦在許多資深投資人間,其功過毀譽也不能草率論之。持平而論其缺失,依然優多於劣,暇不掩玉。
農業為什麼出現在那些往往不是天造地設、上好的地段,而是在一些次好甚至還不算好的地區?這是本章主要回答的問題。農業與狩獵有它在投報率上的考量,兩者也不是全然涇渭分明;而其過渡成功的肥沃月灣,也反映出關於斜槓與一切努力不會隨流失去的美好例證。
農業帶來了萬世基業與出征勝率的前提,但傳染病卻成為一個吊詭的大禮包,殺不死當事人的使之更強大,採集社會固然免於此禍之害,但該如何尋找到新的道路,還需要期待之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