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前作《我的職業是股東》相比,作者自述這是從「『陽性行為』的探討,進入『陰性行為』的研究」,從複雜度來說,也是一種化繁為簡
「哦,你也上車了嗎?」
於是,以前從不上車的人,都不得不跟著資本家的列車一起前進,他們當中多有的,也就一起上車了:
難怪蒙格說「在這個世界,你很難不有幽默感,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荒謬了」──這應當不是怨天尤人,否則的話,蒙格也有份。但這的確是一個荒謬時刻:想工作的人因為疫情找不到工作,而股市卻在自己的舒適圈裏直上青天;現在的確是分化極為嚴重的時代,但沒想到居然連經濟也能與現實產生相當程度的脫鉤。於是實體店面是人前冷落車馬稀,但股市裏的熱錢卻花枝亂顫,湧動不息。
在這樣的時刻,正好是細品作者引用林語堂那「若吃煙,若不吃煙……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的慢活時刻。
臺大經濟系畢業的老學長,後來到了美國讀了管理科學碩士,財務獨立後雅好於植物組織培養與水墨創作上,行文之間,仙風道骨韻味濃厚,常有哲理引用,就連釋出的照片也如此禪意
從書名便一目暸解然作者的長(線)存(股)導向,但特別的是他對低點依然有相當程度的講究;即使沒有人知道何時是低點,但作者依然建議可以有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等待期:
「為了等低價位,有時資金會閒置達一年以上,但通常不會超過三年,如果擺太久,表示我們沒有很認真的在找標的」
與黃培源九字訣中的「隨時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分散風險不同,他較傾向巴菲特式的集中持股,像:
「要做投資組合,五到十檔夠了」;
也讚許了在本書終章裏、葛瑞絲老太太孤注一擲地,只投資在自己服務公司的亞培藥廠上。
在判斷該實業事否值得投資,他也提供了門檻數據:
「每年EPS維持在三元以上我就很滿意了」
「好公司自然都有不錯的ROE。一般來說,一五%以上就很不錯了」
「股價超過5年盈餘就該賣出」
「短期漲幅超過五年的EPS,就該獲利了結」
此外也提出一些現象可以做為放大鏡去觀察:
「特別注意不景氣或金融風暴年度的狀況,譬如二〇〇八年與二〇〇九年,如果公司在這兩年的獲利,都與正常年度所差無幾,就更能證明其競爭優勢了」
「股東和員工的持股狀況,更是觀察指標……如果員工對公司有信心,有熱誠,會明顯表現在他們的持股上。好公司的員工不會一拿到配股就拋售,因為他們知道公司的價值,值得長抱……我們至少可以觀察公司主管持股的變動情形」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如果能時常謹記股票誕生之時的精神、功能、目的,說穿了就是我們投資一家認同的企業,希望他們完成我們認同的產品,還要他們分享經營這家實業的利潤,說起來,一切都是如此的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因此,當一家實業不能賺錢的時候,要不是我們對它所從事的實業本來就”沒有愛”(這個”沒有愛”從對老闆的作風,到他生產的產品不環保而不能認同皆有可能),拋棄它不是因為心狠手辣,而是因為它並沒有付出當有的努力,或者是不能認同它的所做所為──我們為什麼還要「在揭穿了所謂的好學生,是靠作弊得來了好成績後」依然給他獎學金呢?當然不。
而正如作者在終章所說,華人文化似乎更重視勤作甚於沈思,我們因而總是不斷地被集體意識要求著無止境地窮忙,就是不能靜下來好好思考:
「大家在工作上都很盡責,然後養成了閒不下來的習慣」
「我們總是會聽到一句話:『Don’t just stand there, do something!」
「『愛拼才會贏』的意識已潛移默化,進入我們的潛意識,甚至內化為我們的性格。這時,普遍的現象就是『閒不下來』,非得做點什麼事才行」
「可是,如果在股市裏也用這種態度,恐怕就要不如意了……每一次的交易,都要支付相關稅費……股市在大多數的時間是枯燥乏味的。在大多數的時候,股市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慢郎中……而你一副急驚風的作為……當然是有志難伸了」
相當寫實,至少筆者的母親就是典型的碎唸,到我無法坐著沈思為止。但這可不妙。因為包括閱讀在內,任何有智慧的判讀、決斷,皆不是在匆忙慌亂中做出的;而是在君臨天下的制高點、縱觀天下大勢後,關鍵時刻喊出「就是現在。全軍出擊!」,那寂靜中的審時度勢,外人看來宛如打盹,卻不知腦迴路是多麼踊躍地流動呢。
因此,對投資者而言,在股息上長治久安、萬世基業的致勝王道,說穿了,也就是:時刻觀察你所贊助的”好學生”,不論用什麼管道、媒介、途徑、媒體、表格、財報……一切的一切,盡可能的去暸解它,因為我們只能盡力做到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確認我們所認同而投資的公司沒有在亂搞──別像那惡名昭彰的大同公司一般。大同曾是臺灣經濟奇蹟中的要角,如今卻敗壞至此;家父亦是大同工學院畢業,我無論如何,無法不想到舊約聖經上所說的:「忠貞的城,如今怎麼會變成妓女」(以賽亞書一章21節),哀哉!
如同養孩子,你再有錢、時間再多,終究能養的孩子也是有限的;所以,你的portfolio(持股組合)也不太可能太多。前些日子我也在想,對一個初學者如我,該如何找到一個公允的數字呢?我是個年輕的新手爸爸,所以,先把為數不多的孩子照顧好,等有經驗了以後,就能照顧更多、甚至收養優秀的孩子也不遲。但在那之前,我必須把我的頭幾個孩子,細心地看過他們每一個學期的成績單、每次的段考成蹟,與他們的導師有定期的談話、參與他們每一次的成果發表……若要成為一個盡責的父母,這些將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