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解析「中國標準2035」發展及戰略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名家廣場 -2021.05.14
    https://view.ctee.com.tw/economic/29363.html?fbclid=IwAR10j_nadeSTr4kKBSHIZpaUfTGyDLLbwHKr7JSON1sHC0pXTbohtOfXMUw
    文/黃健群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
    未來大陸將以「數位經濟」為槓桿,在5G網路與應用、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重訂標準。圖/新華社 文/黃健群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 就在4月初,大陸國家標準委例行性的發布了2021年版的「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由於這個「要點」每年頒布,因此並未引發太多的討論。然而,今年「要點」的實施,揭示大陸邁向「中國標準」的企圖心。 十八大後大陸加強推動「中國標準」 多年來,大陸即認為,制定標準更甚於取得技術;但受限技術、國際環境,「中國標準」以階段性方式推動: 1984年,首次召開全國採用國際標準工作會議,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1988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01年為了履行入世承諾,成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8年和2011年大陸相繼成為ISO、IEC的常任理事國。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迄今,大陸從戰略高點推動中國標準化。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強調,「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據制高點」;因此,對大陸來說,未來產業自主創新的三大關鍵戰略,就是發展自主品牌、強化智慧財產權,以及制訂產業標準。 大陸標準化戰略關鍵在「中國標準2035」 2015年,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由於美國認為這不但是大陸推行技術民族主義的體現,更是其在高科技領域企圖趕超的計畫,將可能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因此,自2018年以來即透過貿易戰、科技戰予以壓制。因而大陸於2018年3月,開展兩年的研究,希望2020年能提出「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2021年能提出「國家標準化戰略行動計畫」。而這個標準化戰略,即是「中國標準2035」的行動方針。 「中國標準2035」主要目標,是大陸在認知美中科技勢必然脫鉤前提下,能夠擺脫依賴國外技術現狀的槓桿,並以此掌握未來全球市場的競爭主導權。與此同時,對內提高製造業品質,打造質量強國,以高標準推進高品質發展;對外則推進大陸與國外標準體系相容,以標準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合作和經貿便利化,最後成為國際標準的主導者。 定位為產業「換道超車」契機 由大陸頒布的「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來看,「中國標準2035」涵蓋的目標相當廣,除了希望主導全球商品製造,還要制訂生產、交換、消費標準與規則。大陸認為,國際標準制定一向是由歐美主導甚至「掌控」;缺乏國際標準化話語權的中國,其結果就是每年必須支付巨額智慧財產權使用費。然而,大陸並非完全沒有技術;但中共認為,在歐美霸權下,中國技術無法成為國際標準;且現今國際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尚未完成到位,全球性的技術標準也尚在形成中,「中國標準2035」的推動,將是中國產業和標準「換道超車」的契機。 換言之,大陸當局認知到,目前雖然中國和先進國家在技術標準仍有巨大差距;然而,由於此時正處於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變革期,新的經濟模式和產業格局都尚未定型,現有體系、規則、框架、標準都將顛覆和再造;再加上美國的科技封鎖與脫鉤,使得「中國標準」成為一條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 台灣應謹慎觀察後續發展 大陸當局認為,標準制定取決於國家實力、市場容量,以及科學技術。因此,未來大陸將從加強國家實力以增加話語權、擴大市場容量以增加標準誘因,以及強化科學技術以推動標準布局等三方面推動「中國標準」。其中最關鍵的,即是透過龐大的市場吸引力,讓希望進入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不得不遵循其規則和標準;大陸進而可以通過這些跨國公司輸出中國在食品安全、化學品法規、反托拉斯、環境保護、資通訊等方面制定的行業標準,單方面改變全球市場,以創造「北京效應」,擴大中國標準影響力。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大陸將以「數位經濟」為槓桿,在5G網路與應用、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產業領域重訂標準。與此同時,透過一帶一路的市場建立和推動標準通聯,走向世界。 總的來說,「中國製造2025」強調大陸在製造業關鍵技術的趕超。「中國標準2035」則由更高的戰略制高點出發,透過標準的制定及推動,讓大陸由「中國製造」、「中國創造」走向「中國標準」。可以預見,隨著「中國標準2035」的推進,未來大陸將以技術商業化為基礎,走向技術創新,最終走向技術標準制定。而這樣的戰略會如何發展?台灣各界應謹慎觀察注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