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七夏娃》月球碎裂末日下的逃亡

如果地球將在兩年後遭逢隕石雨的洗禮,將地表轟炸成煉獄,沒有曲速引擎,沒有光速航行,人類能如何逃離地球保留文明?若你對這方面的想像與故事有興趣,那Neal Stephenson 於2015年創作,並榮獲2016年雨果獎最佳小說獎的Seveneves《七夏娃》,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1978年,Kessler Syndrome理論被提出來。當低地軌道的航天物體多到一定程度,物體的碰撞,將導致連鎖效應,一分為二的撞擊物將撞上更多物體,形成更多太空垃圾。
長遠來說,太空垃圾可能被牽引到大氣層中,在大氣中燃燒,若沒燃燒殆盡,則會撞擊地表引起災害。在《七夏娃》的開始,月球被不明原因貫穿,分裂成七塊。不久,當中的兩塊相撞,其一分成兩塊。這讓科學家們警覺到,那些月亮碎塊會近一步相撞,碎裂,最終給地球形成如木星的美麗星環,但過程中的5000年,會有無數的碎片墜入地表,將世界轉變成一片火海。而在這浩劫之前,人類只剩兩年時間。在還沒弄清月球分裂原因的情況下,人類只能慌忙地展開生存行動,也揭開了這故事的序曲。
在小說中,時間設定在現代,人類只能依賴既有的技術與資源做最後的困獸之鬥。以太空站為中心,擴建成1500人居住空間,在地心軌道讓人類文明殘存。三部曲的頭兩部,就聚焦於太空站的建設與隨後的安置。第三部,時間則快轉到5000年後,在新人類已復興的背景下開始。
雖時間上是現代,但書中的一些重點科技是領先現實的技術。包括模擬微重力的旋轉艙室,和太空採礦的仿生電動機器體,這些現實中依然是理論的應用都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作為備受好評的硬科幻作品,心靈能力、原力等超科技層面並不存在。即便是高科技的太空商業採礦在書中已現端倪,但也還只是在初期的示範階段。整體的科技與想像,都是建立在現實的物理法則上。
也因此,長達近千頁的三部曲,大量的詞彙與段落集中在太空科技與物理法則的描述。太空艙的構造,群體航空艙的運動軌跡,鉅細靡遺的描寫,讓大段大段的文字充滿硬科幻的紮實。即便書中的人類科技,比現實中稍進步,但作者為撰寫此書所做的大量調查與訪問,為書中的應用做依據,讓科技多一層寫實之感。此外,在關於地軌運動物理法則的大量著墨,讓人了解到太空艙面臨的重重限制,也為這科幻故事增加幾分真實感。
當然,只有技術的平鋪直敘,而沒有情節的高潮迭起,很難構成一個有趣的故事。關乎全世界人存亡的大事,沒點衝突就太不實際了。只要有人類,政治永遠不死。從一開始籌措階段的派系爭論,到僅剩1500人時依然存在的分裂,讓整趟逃亡充滿波瀾與意外,也帶來故事的娛樂性。
人物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主要人物出場時都有類似小自傳的介紹,為該人物在後續的發展做鋪墊。即便人物眾多,但大部分主角的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在故事中不至於淡化到背景裡。不只如此,有些人物還有種現實的栩栩如生:行動派又桀傲不遜的新興科技業老闆,熱心上節目對大眾科普的科學家,在母國因宗教被槍擊的年輕女民權分子等人物。即便作者曾表明他極力避免將現實人物的形象帶到故事中,但這些強烈性格與深入描述,挺容易讓人將之比擬現實中的公眾人物,增加了一點對人物形象的熟悉感。
不少科幻故事的科技描述,都像是點綴在故事脈絡裡,作為重要的成分之一。而這部小說,越到後期,科技與未來描繪的占比就越重,已至喧賓奪主之勢。到5000年後著墨頗多的科幻敘述,多少已脫離一般人的想像範圍而變得稍難融入。但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從建設的辛苦到一次一次難關的遭遇,在不同情況下面臨的物理難題,能看到不同人心的打算與考量,進而發生意外、衝突。不管將豐富的物理推論與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兩方面分開來看或交織一起,這本小說也是做到節奏精彩而具娛樂性。
若你對地心軌道的航行、太空生活的想像和硬科幻的文筆有興趣,那《七夏娃》,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科幻巨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