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商業模式

我們在前面的篇幅已經大略的根據四個面向宏觀經濟展望產業趨勢分析基本面價值分析技術面分析,大致的跟讀者們分享過如何從上到下分析市場,追蹤產業,公司的基本面分析以及交易上的技術面分析,那麼接下來筆者將會在更深入的。
在分析股票之前,得先知道股票背後的公司的商業模式。 從維基百科上定義的商業模式描述如下:
商業模式是工商業創造收入和利潤的計劃。這是公司的顧客服務計劃的總結。它包括策略和實施。
簡言之,商業模式就是這間公司怎麼賺錢。
舉例來說: 假設小明開了一間有店面的雞排店。 那,小明透過賣雞排給客人賺錢,每個月淨收入等於賣出去的雞排前總和,扣掉店租、人力成本、水電瓦斯、食材原料..等等。 因此,要估算,小明這間雞排店未來的收入會增加或者是會減少,就能從下列幾個核心問題出發: (1) 是否有辦法賣出更多的雞排 (2) 是否能把其餘成本壓低 (3) 是否有辦法提高雞排的售價。
筆者擅長交易的股票,大多都是利用獲利提升來推升股價的標的。 因此,筆者所著重的對重點在於: 這支股票是否有辦法在未來提升自身的價值。 即,未來這支股票背後所代表的公司,是不是有辦法賺更多的錢。 因此得先知道,公司的商業模式,才有辦法根據新聞、消息來預估「未來」的獲利狀況。 同時,根據過去的財報判斷「當前」公司的競爭力。
注意筆者的用詞,股票買的是「未來」,而未來沒辦法從財報上的數字得知。 但是,對「未來」的預估,必需根據過去和現在的狀況,才有辦法實踐。
筆者這邊舉例三種產業的商業模式,半導體、銀行、壽險。 而銀行和壽險常常有綁在一起,例如: 中信金控與國泰金控,前者銀行占比高,後者壽險佔比高。
半導體中,從上游到下游能簡單區分 (1) IC設計 (2) IC製造 (3) IC 封裝與測試,簡稱封測。
IC 設計可以分成: (1) 智財 (2) 設計晶片。 前者代表如 ARM。 後者代表如: Nvidia, AMD, 高通, 聯發科。 Nvidia 以GPU 為主,AMD 有CPU & GPU。 高通和聯發科則是以手機晶片為主。 以聯發科的 5g 晶片天璣系列為例: 他要關注的重點 (1) 5G 手機會不會賣得好 (2) 他和高通的驍龍系列對比的優勢在哪,有沒有辦法搶下更多的市場。 (3) 他的利潤率會不會提升 [利潤率往後文章會仔細說明,這邊可以看成 售價減去成本,這個值越大,則利潤率越高。 ] (4) 這一代的產品,可以推升多少聯發科獲利? 可以推升多久?
同理,IC 製造,e.g. 台積電,他就是許多的工廠所組成,有新廠與舊廠,裡面就是負則進行IC製造。他要觀察的重點也是類似 (1) 先進製程 [新廠] 能替他賺多少錢? 利潤率多少? 競爭對手能不能做出來類似的東西 (2) 過往的製程[舊廠] 利潤率有多少? 是不是有充分運用產能? (3) 他如果能提高生產的產量,就能提高收入,則他有沒有擴廠的計畫。 ...等等
以上這類型的,都是比較容易理解,都是: 生產出多少東西 & 賣出多少東西 給他們的客戶。 因此只要關注 (1) 他們生產的「產品」,未來能賣出的量是不是會提升? (2) 他們生產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定價權 (有競爭力,則利潤率 [售價減去成本] 就不太會下降、甚至會提升) (3) 他們的成本會不會提升?
而另外兩種類型 銀行與壽險,則是筆者認為最難理解的商業模式,是股神巴菲特最擅長的產業。
銀行業的商業模式:
  1. 將所收到的存款, 借貸給需要借貸的人。 例如: 房貸、信貸等等 (網友們一定常常會接到問你要不要借錢的電話,筆者就常常接到國泰來電想讓我借信貸)。 利用兩者的利率差(定存 vs 信貸) 來獲利。
  2. 將收到的存款拿去投資金融產品,例如: 債券。
  3. 發行信用卡,收取相關手續費。 收取匯款、轉帳手續費。 賺取理財產品佣金
壽險的商業模式: (和銀行很類似,只是是向繳保費的人收錢)
  1. 拿要保人[買保險的人]的錢,去買股票、債券、房地產 等等
  2. 把要保人的錢,放款出去,賺取利差。
由上述的描述,對於銀行、壽險業,「未來收入」的預估,對筆者來說,就很困難。 筆者就列出和「未來收入」相關的幾個變數
  1. 央行利率
  2. 呆帳控制 [即,銀行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
  3. 他們的未來投資收入預估
筆者最多只能知道,當景氣變好,利率上升、呆債率變少 應該是會有利於銀行。 但,實際會有利多少? e.g. 獲利提升10%, 20% 筆者就完全沒概念。 除此之外,還要預估他們的未來投資收入,這點對筆者的知識水平來說,完全分析不能。 因此,筆者就不會選擇這類超出筆者分析能力的商業模式,來進行投資。
把上述文章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在進行投資前的第一個步驟: 要先理解你感興趣的股票,他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即,他是怎麼賺錢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