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老街發展
內灣四面環山,
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
昔日內灣是往返尖石山區,
輸運盛產林木及礦產的主要道路,
也因如此50年代曾為內灣帶來許多人潮。
隨著林業及礦業的產業沒落, 內灣的盛況也由嘈雜歸於平靜。
20多年前轉而推動『形象商圈』,
搭配內灣線鐵路帶動當地觀光。
以在地人知名漫畫家劉興欽老師,
筆下的漫畫人物「阿三哥」與「大嬸婆」,
作為內灣發展漫畫村的代表意象。
內灣老街來過幾次, 每次找一個重點慢慢品味。 內灣老街是原旅社聚集區之街道,
當時因設於和平街路底的「武中眼科」,
醫術頗受好評、聲名遠播,
加上當時未有公車往來,
日本人野崎氏建立了「宿泊庭」,
讓來看診的病患寄宿,
於是和平街遂成 「旅館街」 。
內灣的傳統街屋多以紅磚砌柱及地基,
以木板材料作為屋身、門窗及屋頂,
再以合板瓦或日式文化瓦覆蓋於屋頂。
想對內灣的發展史有初步了解,
可從老街穿越內灣國小的地下道,
內部有張貼老照片介紹。
伐木和煤礦業高危險性,內灣天主堂成為人們精神信仰的寄託。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是內灣老街地標, 是地方仕紳楊盛泉先生在1950年籌建, 楊先生經營林場和製做樟腦, 內灣戲院的前身為「山場」的「料坪」, 即是當時放置林木材料的場地, 為體恤工人的休閒需要, 規劃建造成木造二層樓日式風格的戲院。
建築主柱以清水紅磚砌成, 再以砂漿粉光, 屋架則是採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完成, 以當時極為奢侈的建材「板材」構成牆面, 屋頂板、門窗、欄杆…等裝飾更花費不貲, 屋頂再覆蓋日式文化黑瓦, 整體景觀又以木造閣樓最迷人。 戲院內部為因應多功能使用狀況, 舞台也設計得特別深, 後來因演出歌舞表演而名噪一時。 為台灣保存最好的古老木造戲院, 電影「春秋茶室」、「多桑」都曾到此拍攝取景。 1981年戲院隨著礦業沒落而關閉, 曾經閒置了有約20年的時間。 20年前開始轉型觀光時, 由餐廳業者租用, 打造成充滿古早味的客家菜餐廳,
2021/04我們進入消費參觀。
門口的柑仔店, 櫃檯上放置著金柑糖、陀螺、芒果乾、 大豬公、黑人牙膏糖、抽牌和戳洞換獎品, 全
都是我們小時候的最愛。
四周牆上貼滿民國四○至五○年代的電影海報, 還可看到古老放映電影機器。
連桌椅都利用古早裁縫機的當支架, 營造濃濃的古早風情。 經營餐廳美食也是重點, 評語是可口美味, 建議多人一起造訪, 才能多點幾道菜餚, 才不會有遺珠之憾。
尤其是在炎炎夏日,
邊品嘗美食邊觀賞懷舊電影,
是愜意而悠閒的,
可惜餐廳因疫情已在2021年6月底歇業。
內灣車站
內灣車站新竹支線內灣線的終點站,
民國40年左右配合林木及煤炭的運送興建設置。
站內天花板上懸吊的吊扇、古樸木椅、木框窗戶,
整體建築洋溢復古風。
第一月台立著一塊「通車紀念碑」,
供後人憑思其鐵道開拓的艱辛歷程。
內灣支線鐵路隨著林木禁採政策,
及煤礦枯竭轉型為觀光鐵道。
2020/11我們參加雄獅旅遊團,
該趟旅程安排了內灣站到合興站之間體驗,
合興車站是內灣支線唯一的木造車站, 更有「愛情火車站」的別稱呢! 搭上內灣線小火車, 會經過「富貴」站來到「合興」站, 就可以麵包和愛情都兼得了。
在2020/06自由行時,
早上在竹東站看著火車出發,
傍晚在內灣迎接末班車。
喔原來是民國40年9月11日,內灣線最後一段路線「合興-內灣」間完工通車紀念
內灣車站前是商店街最熱鬧的一段,
四周有幾個景點值得一訪。
內灣國小的地下道特別造景,
內灣國小操場旁的轉車盤,
轉車盤附近的內灣吊橋,
學校內的「劉興欽漫畫教育館」,
博物館旁的「好客好品希望工場」。
內灣轉車盤
內灣支線以柴油客車為主,
都是單線軌道的設計,
列車需要採雙車頭的方式編組;
但終點內灣站的腹地不大,
為方便列車調頭,
所以在終點站內灣站的後方,
延伸鐵軌架設兼具調度及觀光功能的轉車盤,
且是利用原高雄機廠已報廢之轉車盤,
予以整復再利用,
不但省下經費也有節能減碳的意義。
內灣吊橋
內灣吊橋橫跨油羅溪的, 早年是連接內灣老街, 與對岸南坪地區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全長約147公尺,寬2.6公尺,
設有2座吊索橋架的基墩,
是人車都可通行的。 隨著內灣大橋完工, 堅固且提供雙線道的內灣大橋, 成為最重要的橫跨油羅溪交通要道, 內灣吊橋則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元素。
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
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
運用內灣國小閒置教室規畫而成,
平日展出劉興欽老師的作品及多項申請發明的專利。
2020/11跟熊獅團自由活動時造訪。
在入口前有一幅大壁畫, 和設置「木馬」裝置意象。 「木馬」是內灣墾民, 以伐木為主要產業時期, 所普遍使用的一種「運材工具」。 墾民利用「木馬」將木料綁捆於上, 藉由堅硬材質的櫟木,
或赤柯為橫木軌道的「木馬道」, 藉以拖行「木馬」, 以使木料能運送至村內的各處「料坪」,
暫存、販售或加工。 是很費力且危險的過程。
走樓梯來到內灣國小二樓閒置教室, 規劃建置了多媒體互動區以及靜態展示區。 我們主要是參觀靜態展示區, 分為時空走廊區、漫畫創作發明區、 穿越時空區及人人是漫畫家等四區。 館內展出劉興欽大師漫畫發明作品, 並複刻劉興欽的作畫場域, 另外還有影音播放劉興欽大師的生活紀錄。 劉大師的漫畫給人很親切的感覺, 小時候生活貧苦, 事事需要自己動手, 養成他隨時觀察的習性, 在他的畫作當中, 把許多先民的生活方式, 運用畫作給記錄下來。 我的父執輩看到他的漫畫, 會有看到自己小時候那樣有共鳴, 後輩則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和辛苦。
好客好品希望工場
從博物館旁的小巷進入秘境, 「好客好品希望工場」是小型文創區, 位置在車站正後上方, 先來到「舊事生活」品牌的餐飲空間。
「好客好品希望工場」的入口~真是秘境(google map)
目前只販售輕食沒有正餐。 半開放式的空間, 規劃有富饒懷舊氣息的古董沙發區, 和可遠眺內灣山景與車站的木桌椅區。
「好客好品希望工場」的布置結合許多劉欽興的創作人物 大嬸婆阿三哥在後面聊天(一旁都是漫畫書當然有劉欽興的作品)
「台灣水色」的體驗空間, 提供當地婦女手工製作布類商品, 筆袋、筆記本、素口袋、環保餐具袋等。 讓遊客手工印刷自己喜愛的圖案。
吹著徐徐自然風, 品嘗客家擂茶和麻糬, 再來一壺東方美人茶, 搭配水果厚片土司, 每小時一班的火車進站出站, 送往迎來一批批的遊客, 園區內的布置典雅質樸, 連洗手間都很文青。
「虎帽金工」品牌的工作室, 由近百個老窗搭成的小木屋很吸睛。
內灣賞螢
內灣每年四、五月是熱門的賞螢景點,
多數遊客往東窩溪,
就是內灣火車站後方,
從廣濟宮正殿後方進入。
2021/04參加雄獅一日旅行團,
由當地達人帶路導覽,
避開人潮往南窩。
十足客家味的花布燈籠(螢火蟲季內灣賞螢步道由正殿後方進入)
走過內灣大橋接南坪古道, 我們往右轉繼續前進。 去年我們跟團走過南坪和馬胎登山步道, 所以對這裡還有印象。
會經過外觀造型別緻的建築物「槑齋」, 是修行者的道場。 「槑」是「梅」的古意字, 注音/唸法與「梅」字相同。
導覽人員說是先電話預約可進入參觀。
原來叫做「槑〔梅〕齋」是一座修行的道場2020/11
導覽員用客家童謠開場: 「火焰蟲,唧唧蟲, 楊梅樹下吊燈籠, 燈籠光,照四方, 燈籠暗,跌落崁, 崁下一枚針, 拈來送觀音, 觀音面前一頭禾, 割到一擔又一籮, 分了你來ㄧㄞˊ又無。」
客家人稱螢火蟲為「火焰蟲」, 台語則稱「火金姑」。
然後介紹螢火蟲的成長歷程: 螢火蟲會發光, 是因為在它們腹部末端的細胞中, 含有一種螢光素, 這種螢光素一旦與氧氣接觸, 就會產生發光酵素作用, 然後引起一連串生化反應, 而閃光只是生化反應之後的副產品。 如同海報標語: 「發光是為了遇見隊的牠」, 螢火蟲發功主要是為了繁衍下一代。 平常看到亮晶晶在飛的, 是雄蟲尾部有兩截發光器; 雌蟲體型較大, 多停留在草叢裡等, 尾部只有一個發光器。 螢火蟲壽命約在3-7天, 成蟲找配偶在交配後的1-2天, 公螢火蟲會先死亡; 母螢火蟲產卵後, 約1-2天也會死去。 都未交配的成蟲也會在約一週後死亡, 因為成蟲口器退化無法進食。 螢火蟲只有一個世代, 都是孤兒自立自強。 卵孵化後, 幼蟲以螺貝類、蛞蝓等軟體動物為主食, 用尖銳的口器和長而有力的大顎,
刺進蝸牛的腹足, 分泌消化液將貝肉分解成糜狀吸食, 繼續成長、蛻皮, 最後化蛹入土, 再蛻變為成蟲。
天色開始轉暗了, 導覽員帶大家繼續往上走, 開始有螢火蟲出現, 團員們興奮得開始嘰嘰喳喳, 只用手機是很難拍下螢火蟲蹤跡, 聰頭帶的腳架忘記帶下車, 只能路邊找石塊墊高相機克難拍。 今年看到螢火蟲數量感覺是變少了。
導覽員準備了捕蟲網和觀察罐, 抓了幾隻螢火蟲讓大家觀察, 想起小時候課本讀過車胤囊螢照書, 刻苦讀書的勵志故事, 可以確定是荒唐不可信。 賞螢活動結束上車返程, 焰火蟲,再見!
內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