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ka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然宣布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然後,台灣(aka中華民國)馬上跟著宣布申請加入CPTPP。在中國和台灣大亂鬥之前,英國早在今年2月就跨過整個歐亞大陸,悄悄向紐西蘭提出申請加入CPTPP的請求。
CPTPP到底有什麼好的,為什麼大家搶著要?
區域經貿合作的來由
商業的世界有個理想,就是政府不再干預商業貿易往來,我有多少能耐賣東西,賺來的錢就是我自己的,不用分政府一杯羹。然而,嘛,這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個夢想。 政府萬萬「稅」,稅一直是商業行為的成本。卡在國家之間的關稅,更是貿易焦點。 支持關稅的人會說,我的國家人口多、經濟好、人民有錢、農業製造業強,我的國家就是個大市場,我要保護我的企業,讓我的企業有競爭力,不會被外面更低廉的勞工生產的東西取代。所以,國家應該設立關稅,提高外國商人賣東西進來的成本,墊高外國貨價格,保護國內企業獲利。 反對關稅的人則說,國家不應該阻擋市場邏輯,如果在美國生產相對比較貴,企業就應該到中國設廠,然後再把貨品賣到美國去,更低廉的價格,更有效運用資源,賣東西的人好開心,買東西的人也開心。我就想買韓國貨,干政府屁事,憑什麼我在台灣要因為稅的關係買到更貴的東西。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瀰漫和平氣息,各自努力復甦建設的情境下,反對關稅的人逐漸佔上風。各國開始討論,與其搶個頭破血流,只為了小小一塊餅,不如一起發展,一起努力,搞出更大塊的餅,我們再看怎麼分,不是更好嘛。 於是,反對關稅的人,占了上風。國際間開始說,你退一步,我退一步,我們各自降低部分商品的關稅,你的商人賺一點錢,我的商人賺一點,我們看看這樣做,會不會讓我們的經濟變更好。這就是區域經貿合作的起源。
世界貿易組織WTO 和 區域經貿協定等等
起初,各國同意降低關稅這個理想,於是成立國際組織,透過各種會議,討論我們先要降哪些關稅,哪些關稅不碰。 但隨著召開幾輪會議之後,雖然達到某些共識,各國都願意降低關稅到某個程度。可是隨即就遇到兩個問題。 每個國家縱然說同意國際合作的理想,但就是有些企業遊說政府想偷吃步。「如果我們國家比別的國家爭取到,更長的緩衝期,更慢降低關稅,那麼我的產品在國內,就會相對比較便宜」,於是,有的國家開始說,好啊,我同意降低關稅,但我需要比較久的時間來達成這個目的。 另外,也有些國家默不吭聲,但是偷偷弄了很多進口檢驗手續,或是複雜的進口申請程序,搞得各國商人覺得麻煩,於是就不願意搞貿易,因為排除關稅之後,成本還是太高了。 每個國家都各懷鬼胎,就像辦公室裡看似無害的同事,可能就是在背後捅一刀的壞蛋。 於是,國際間縱然有世界貿易組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WTO,不斷開會討論,各國是不是有共識,再降低什麼關稅。但面對偷吃步的國家們,WTO也是無能為力。 WTO開會玩久了也會累,各國貿易官員飛來飛去一直玩一直玩,好像也搞不出什麼名堂來。於是,反對關稅的人就提出一個好建議,既然所有國家很難達成共識,那不然你們有興趣搞合作的國家,你們先自己去搞一點合作,等到你們都搞定之後,我們再來開會,應該就比較有可能討論出點東西來。 所以,國際間就開始新的討論模式,各國在WTO的降稅標準基礎,分區域討論有沒有更多稅可以降,看看有沒有其他合作的可能性。這就是從世界貿易組織,走到區域經貿協定的過程。而區域經貿協定,我們現在說的CPTPP就是其中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