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中國限電危機即將解除?

2021.10.22 中國限電危機即將解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九月底時曾有聊到限電危機主要是來自於一連串的巧合。先是中國年初與澳洲鬧翻,不進口澳洲的煤,要知道,中國進口的煤快4成都是澳洲供應的;再者,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議,習主席~也重申中國也會遵循環保政策:「碳排放最多在2030就封頂,不會再增加,甚至還訂下了2060年要碳中和。」所以,中國境內持續關閉礦坑。

結果,今年國外需求不變但庫存下降太多,只能加緊催中國趕工,中國生產力幾乎無歇;然後中國最大煤礦進口國:印尼,疫情影響煤礦出口不及,眼見著中國電力年增率10%,但供電量不足,還有大雨沖垮礦坑,連環效應下最終造成中國在九月宣布:分區暫停供電。

當然,中間還卡一個電價不調整,所以國內供電商不願供電,畢竟煤碳等原物料變貴,發一度電就虧一度,誰還幹?

不過,在九月底的撰文有聊到,限電其實有解,稍安勿躁。

那,現在再來回頭看看,的確有一點改善了。

例如下列新聞提到,中國煤價三天跌掉20%(更精準的說法是跌了28%),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官方出手壓制。

在這段期間,中國做了一些政策,例如:電價增加(浮動範圍不超過20%,但高耗電產業可調更高),讓全社會一起承擔,國家補貼壓力就小,如此一來供電商就有發電動力了;

第二,要求所有煤礦不可休假,即使週末也要滿載運轉(這點之前貼文有講,國內生產若能補上,其實絕對有其實力可以緩解)

第三,直接人工壓力煤價,降價100元,不過實際上煤價卻跌更多,四天下來跌掉了快30%;

第四,據報導,中國官方與煤炭商、電力發電廠、鐵路公司達成協議,將煤炭供應價格限制在每噸不超過1,800元人民幣,這某種程度就是一種另類補貼;

第五,宣示烘抬煤價者將嚴懲不貸。這點應該才是造成煤價下跌的主因才對啦(沒有誤)

Source:東方財富

Source:新浪

好,那現在看起來限電危機有舒緩了,基本上已過一半。接下來盤勢就留意十一月FOMC的會議,看看貨幣政策是否透露緊縮消息。在下認為這個要比較留意,雖然市場資金仍然充沛,且大盤波動度也不大,看似都有準備,但年底將近,經理人也要留點績效好過年,指數再漲空間可能就不大了。

維持盤整或小跌的機率較高。

以上為個人心得分享,不代表投資上的邀約與勸誘,投資前請衡量自己本身能力與承受度,謝謝。

avatar-img
我這麼可愛為什麼要學投資的沙龍
13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在談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所謂的匱乏一詞,大致上跟隧道效應的關連是很大的,都屬於認知偏誤的一種。 隧道效應指的就是人在緊急、壓力、困難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都會在於短線、立即的事物上,而沒有中長期的考量(也不是說沒有,是"沒有能、沒有辦法"去思考中長期,重點就是當下)。當然,心理匱乏時,縱使不在緊急的
  早上中國公布的第三季(以下簡稱Q3)GDP數據看似成長,但實則不太理想。         先簡單看一下下圖,是中國的GDP年增率。紅框是這兩年的GDP對比,去年Q2為3.2%,今年Q2為7.9%,而剛公布的Q3數值為4.9%、跟去年同期一模一樣。姑且不論真實性,但幅度下降之大(7.9%
其實上週就把數據準備好了,不過一直沒有放上來。今天來聊一下非農太低是否有什麼問題? 先來談談小非農(民間)跟大非農(官方)的差距,主因是政府僱員減少12.3萬人次,這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十月面臨財政舉債上限,在還沒通過之時(開源)必得先減少支出。 不過,兩者相差還有兩項主因,一為:教育,二為餐飲。兩
請注意:以下為心得分享,非投資推薦之邀約與勸誘。投資前請審慎評估自身能力。 今年七月七日時,美債殖利率尚在1.3%左右,當時簡評了一句:市場可能在避險,年底前應回升,詳細淺談請點下列網址: 一分鐘看市場:美債殖利率下滑到1.3%? – 投資引路 (investingandminds.com)
最近在談匱乏經濟學這本書,所謂的匱乏一詞,大致上跟隧道效應的關連是很大的,都屬於認知偏誤的一種。 隧道效應指的就是人在緊急、壓力、困難的情況下,所做的決定都會在於短線、立即的事物上,而沒有中長期的考量(也不是說沒有,是"沒有能、沒有辦法"去思考中長期,重點就是當下)。當然,心理匱乏時,縱使不在緊急的
  早上中國公布的第三季(以下簡稱Q3)GDP數據看似成長,但實則不太理想。         先簡單看一下下圖,是中國的GDP年增率。紅框是這兩年的GDP對比,去年Q2為3.2%,今年Q2為7.9%,而剛公布的Q3數值為4.9%、跟去年同期一模一樣。姑且不論真實性,但幅度下降之大(7.9%
其實上週就把數據準備好了,不過一直沒有放上來。今天來聊一下非農太低是否有什麼問題? 先來談談小非農(民間)跟大非農(官方)的差距,主因是政府僱員減少12.3萬人次,這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十月面臨財政舉債上限,在還沒通過之時(開源)必得先減少支出。 不過,兩者相差還有兩項主因,一為:教育,二為餐飲。兩
請注意:以下為心得分享,非投資推薦之邀約與勸誘。投資前請審慎評估自身能力。 今年七月七日時,美債殖利率尚在1.3%左右,當時簡評了一句:市場可能在避險,年底前應回升,詳細淺談請點下列網址: 一分鐘看市場:美債殖利率下滑到1.3%? – 投資引路 (investingandmin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