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運動、 火山活動及 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 核試驗造成[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及 水圈──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山崩、 餘震、 海嘯、甚至是 火山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1] 。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地殼在 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地殼會破裂,釋放出 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地震可由 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 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 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 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 震央 。 並非世界上所有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地震與火山分布一樣,主要集中在板塊相互作用的地區。目前世界上主要分為三個頻繁發生地震的「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佔80%)、從 地中海一路向東延伸至 喜馬拉雅山區和 印尼的 歐亞地震帶、位於各大洋 中洋脊的中洋脊地震帶。並不是所有地震都發生在以上三個地震帶,另外有一小部分大地震發生在板塊內部,主要集中在大的活動 斷層帶及其附近地區,例如1976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河北 唐山大地震。[3] 历史记录中傷亡最严重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 明朝 陕西的 嘉靖大地震,有超过83万人丧生[4] 。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从地殼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 岩石 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地震都屬於此類型。因為岩層受到二地殼之間互相推擠的力量,岩層因受力而產生形變,直到地應力大於岩層本身所能承受的力時,岩層發生斷裂放出地震波,造成地震。 著名的「彈性反彈理論(Elastic Rebound Theory)」即是說明此現象。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數量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來源請求] 。地震和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