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ETF-長期投資的利器? 抑或是短期炒作的工具?

前情提要...
早在1970年代,John Bogle就提出了指數化投資的概念,但這個概念要到了1993年才真的付諸實現
當時第一檔模擬S&P500的ETF正式推出
今年ETF已經成長為4兆美元的市場了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457913
自1993年起第一檔模擬S&P500的ETF正式推出後,ETF花了近乎20年的時間才成長至1兆美元
在最近八年卻輕鬆突破4兆美元。
難道真的是拜巴菲特所賜? http://news.cnyes.com/news/id/3810754
巴菲特從10多年前就開始推廣指數投資的概念
甚至還公開表明請他的妻子在他死後將錢拿去投資指數基金就可以了
巴菲特強烈建議如果沒有專業投資人的選股,一般投資散戶的最佳選擇將會是ETF
不但有著長期打敗多數基金經理人的紀錄,低廉的費用更是他的優勢所在
讓我們看看美國第一大的ETF "SPDR S&P 500 ETF"
從1993年發行至今已經掌管超過2300億美金
只需要"0.01%"的管理費
如果沒有概念的話我們拿0050做比較
元大0050長年的管理費大約在0.4%左右,也就是大約40倍於美國最具代表性的ETF
不要小看這些小數點後面的數字,長期來看他們佔你績效的比重可一點都不容忽視
以下進入正題:
ETF這個連巴菲特都讚不絕口的商品我們是否應該也要來大買特買?
尤其是現在還提供T50反、兩倍反向、兩倍正向等等工具
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在多空操作下,績效必然扶搖直上
讓我們來看看現在最夯的T50反
根據目前最新的統計資料,他已躍居目前規模最大的ETF,約700多億台幣
(什麼!我還以為0050才是王道)
但有趣的事情來了
常常大盤已經跌了3%,你的T50反卻只漲了2.5%或甚至沒漲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因為這個ETF根本偏離了巴菲特推崇的ETF-也就是模仿指數購入等比例的普通股所構成的ETF
他藉由放空期指去追蹤大盤跌幅(見下圖)
舉例來說 2016/01/04-2016/05/16
大盤同期由8114小跌到8067
但T50反不升反跌 從20.35跌至19.9
過了半個月大盤大漲
2016/01-2016/06
同期大盤由8114上漲到8666,區間漲跌約為+6.8%
而我們的T50反則從20.35跌至18.31,區間漲跌約為-10%
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去試試看幾組日期
而類似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槓桿ETF的身上
這也難怪槓桿/反向的ETF名稱裡都有「單日」的關鍵字
他們只能保證一天之內的報酬率模擬成功
而無法長期模擬
歸根究柢,這些基金公司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去創造了這些商品
短期來看也許對績效會有些許的幫助
但長期來看這些商品根本站不住腳
這些充斥著期貨、選擇權的ETF本身操作成本就極高昂(反映在管理費一年 T50反 / 1.21%,上証180正2 / 2.15%)
還要依賴操盤者的能力決定你的報酬
這種看似「正面不一定贏,反面大輸」的商品大家卻蜂擁而入,實在令人費解
截至今年 2017/04
第一大為 00632R 台灣50反1 700億
第二大為 0050 元大寶來台灣卓越 400億
第三大為 00633L 富邦上証180單日正向兩倍基金 300億
如今70檔左右的ETF商品中更有多達半數為反向或槓桿商品
雖然台灣ETF規模成長的軌跡與國外相仿
但國外目前仍以正向一倍追蹤指數的配置居多
國內很明顯反其道而行,「指數化」投資的比重不僅沒有增加還因為槓桿/反向的ETF大量增加而逐年下降
下次看到ETF不要手滑就買下去了,先看看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麼
是長期超越大部分(90%)基金經理人的投資報酬率?
還是殺進殺出、賭博式的愉悅感?
Photo by 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