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法律是罪罰,還是教化?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文>;>>https://bit.ly/36I8k3l
(劇)《少年法庭》(2022) [9/10]
金憓秀擔綱主演的韓劇《信號》是經典中的經典,近年還翻拍成日本版,可見其火紅程度,而這次他再度辦案,只是劇中身分從警官變成了法官,案件類型變成少年刑事案。暫且先不論法官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拼命去查案,《少年法庭》不管是劇情或是案件本身,都精彩到讓我停不下來,而在故事背後更是有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少年法庭》的案件聚焦在少年刑事案件上,和一般刑事案件差別在於判決會比成年人輕上許多,這也是劇中爭議的開端。少年法案的立意良好,都是以少年犯「身心尚未成熟,仍有大好前程」為前提去立法,並搭配相關矯正措施取代刑罰,讓司法體系可以幫助走錯路的少年能有再次健全發展的機會。
「法律本來就是這樣,未必能保護每個人,即使是被害人。」

只是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立法的善意可能會被扭曲成既得利益者的惡意,反而成為少年犯脫罪的後盾,若被有意者濫用,會讓法律「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原則顯得僵化。光是開場的兒童分屍案,雖說犯案人是青少年,令人髮指的程度卻不亞於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可想而知會引起民眾的恐懼。所以「法官該給出正確的判決」已經從法律問題升級成公關問題,但法官們仍舊只能依據法律和證據行事,讓司法人員顯得不盡人情,甚至被冠上恐龍法官的「罪名」。

廢死議題一直都是司法界的爭議,這幾年理解下來我簡化出一個結論:對於法律的存在你認為是罪罰還是教化,大致上就決定了對死刑的態度,而少年案件也適用這個原則。如果認為是罪罰,那年紀就不是藉口,做錯事就該為行為負責。法律是處罰的依據,若無法給予相對應的刑責,就代表正義沒有伸張。如果認為是教化,那法律是嚇阻意義大於處罰意義,真的犯錯了也該視情況從寬處理,畢竟少年並無完全行為能力,一時的犯錯而毀了人生,那法律就少了人道空間。
「儘管處分對象明明是少年犯,但有時那把十字架,卻背負在毫不相干的人身上。」

當少年犯罪會被檢討的不只當事人,還有沒參與犯罪的父母,成了法外的連坐罰。父母出來道歉已經變成必要程序,只是他們真的有需要承擔小孩的罪行嗎?如果是錯誤的教育那的確有連帶責任,畢竟管教小孩在法律上就是監護人的責任,但父母通常不會自覺他們的教育是錯的,反而認為這是「為你好」,所以出現像是管教過於嚴格甚至施加暴力、不自覺的情緒勒索、壞習慣的有樣學樣等等,在長期累積下終於爆發出犯罪行為。

然而除了以上確實有錯的過度管教,更多犯罪者背後的教育是「疏於管教」,而原因通常是迫於無奈。缺乏陪伴會讓小孩有不健全的心智發展,但父母總是急於滿足看得見的物質需求,捨棄看不見的陪伴需求。被迫追著錢跑的父母,沒有注意到小孩已經被遠拋在後,在一些連三餐都無法溫飽,或是單親家庭而言,在時間有限、財力不足的情況下,陪伴孩子和生存是只能二選一的單選題,所以能怪他們嗎?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害人,可是卻沒有人明白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雖說《少年法庭》都是少年案件,但其實犯罪本身並沒有年紀之分,任何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所以我們不需要因此為少年犯貼上標籤,而是要想想社會該如何避免悲劇一再發生,以及發生後該如何引以為戒。當看到犯罪新聞時先別急著下定論或獵巫,更不要檢討受害者,今天會發生這樣的事或許還有報導之外的無奈,只是很幸運地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而已。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案件都是漠不關心的態度,那可能某天噩夢找上門時,不僅會毫無防範,也不能奢望別人給予同情。劇中可能韓國的司法體制和我國有所差異,但如何讓「正確的判決」在法庭上發揮司法的力量,是司法體制改革共同的目標。

如果天性邪惡那就沒什麼討論空間,但如果犯罪只是擦槍走火而非本意呢?最近看了國片《該死的阿修羅》,我覺得它剛好補足了《少年法庭》想講但卻沒有太多著墨的地方,也就是「個人選擇」,這部分將留在下一篇和大家分享心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確確實實是一部懸疑推理片無誤,如果是想看華麗特效的戰鬥場面,那這不親民的三小時片長可能會讓你很痛苦,但我個人是相當喜歡的。
這題大哉問的答案絕對不是翻翻憲法,然後說法定成年年紀是18歲這麼簡單,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應該大不相同,但答案應該都會是一個「心理狀態」。
《在車上》續留濱口龍介的奇幻風格,所以就算步調慢、片時長,還是能輕易沉醉在其中。《在車上》是一場劇中劇中劇,透過不同層的情感連結、每一層劇情的巧思、和可以有不同解讀的劇情,創造出和前作稍有不同,但還是很精采的奇幻氛圍。
《蜘蛛人:無家日》的劇本出乎意料的好,它不只成功達到兜售情懷的目的,同時彌補了一些前作的遺憾,並交代了已經無緣再續的發展,把20年來破碎的劇本修補成一個完整的版本。
今年總共看了125部電影,和以往比較不同的是第一次沒有給出滿分(今年唯一給的滿分是《奧術》)。但2021好看的電影還是不少,這邊選出個人最喜歡的10部(只挑今年上映),以下順序不代表名次,單純就是我今年私心推薦的10部電影,並附上目前可線上觀賞的串流平台。
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這確確實實是一部懸疑推理片無誤,如果是想看華麗特效的戰鬥場面,那這不親民的三小時片長可能會讓你很痛苦,但我個人是相當喜歡的。
這題大哉問的答案絕對不是翻翻憲法,然後說法定成年年紀是18歲這麼簡單,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應該大不相同,但答案應該都會是一個「心理狀態」。
《在車上》續留濱口龍介的奇幻風格,所以就算步調慢、片時長,還是能輕易沉醉在其中。《在車上》是一場劇中劇中劇,透過不同層的情感連結、每一層劇情的巧思、和可以有不同解讀的劇情,創造出和前作稍有不同,但還是很精采的奇幻氛圍。
《蜘蛛人:無家日》的劇本出乎意料的好,它不只成功達到兜售情懷的目的,同時彌補了一些前作的遺憾,並交代了已經無緣再續的發展,把20年來破碎的劇本修補成一個完整的版本。
今年總共看了125部電影,和以往比較不同的是第一次沒有給出滿分(今年唯一給的滿分是《奧術》)。但2021好看的電影還是不少,這邊選出個人最喜歡的10部(只挑今年上映),以下順序不代表名次,單純就是我今年私心推薦的10部電影,並附上目前可線上觀賞的串流平台。
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相較《少年法庭》以類職人單元劇的形式,探討少年司法的多重面向,從不可理解的少年之惡,到安置機構的體制困境等等,《九部的檢察部》事實上是以更接近刑偵劇的思維在構建情節,也實現了混雜職人劇與刑偵劇的微妙平衡。從主角各自的職涯前史事件,到周旁人物捲入的突發刑案,全劇逐步串聯起一條環環相扣的完整調查線。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在今年1月19日,日本的甲府地方法院對被告遠藤裕喜判決死刑,判決當天,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因為這是在日本少年法修法後,第一件對「特定少年」做出的死刑判決[1],這名少年後續撤回上訴,成為日本第一宗「特定少年」死刑確定的案件[2]。這位被告遠藤裕喜,是對同班的女同學求愛不成,便前往對方的家中刺殺其父母,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
Thumbnail
相較《少年法庭》以類職人單元劇的形式,探討少年司法的多重面向,從不可理解的少年之惡,到安置機構的體制困境等等,《九部的檢察部》事實上是以更接近刑偵劇的思維在構建情節,也實現了混雜職人劇與刑偵劇的微妙平衡。從主角各自的職涯前史事件,到周旁人物捲入的突發刑案,全劇逐步串聯起一條環環相扣的完整調查線。
Thumbnail
你翻開白布,你最愛的人躺在床上。 一開始你並不認得她。因為你最愛的人應該做著飯,和女兒一起等著你回家。而不是像現在,渾身冰冷地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裡。 但這就是你最愛的人。看起來只是睡著了,但你知道她永遠也醒不來。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在今年1月19日,日本的甲府地方法院對被告遠藤裕喜判決死刑,判決當天,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因為這是在日本少年法修法後,第一件對「特定少年」做出的死刑判決[1],這名少年後續撤回上訴,成為日本第一宗「特定少年」死刑確定的案件[2]。這位被告遠藤裕喜,是對同班的女同學求愛不成,便前往對方的家中刺殺其父母,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社會事件,國中生殺同學 然後之後的判刑相關爭議 我立刻想到這個真實社會事件的優秀日本漫畫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成年殺人和相關議題 廢話不多說了,自己點進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