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
含有「司法」共 33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天地學堂
2025/10/17
臺灣法官評鑑制度:虛有其表的設計,還是維護司法公正的利器?
本文探討臺灣法官評鑑制度的實際運作與立法初衷的落差,並分析近期一項評鑑決議書所揭露的問題。文章指出,現行評鑑制度未能有效處理法官的違法裁判與濫用職權行為,而是以「法律見解」為由迴避實質審查,形同制度性的失靈甚至違法。為重拾司法公信力,公民司法觀察聯盟提出具體改革建議。
#
設計
#
主權
#
法律
3
留言
我的學習筆記的沙龍
2025/10/14
為什麼中國人不信法律?
前陣子的新聞,隨著柯文哲不斷收押、交保、又被羈押,我們中華民國的司法,可以說是死了又活,活了又死,就跟隔壁棚的豬哥亮一樣(彩條)。因為判決的結果,不符人民 期待、不一致的標準,所以屢屢引發爭議,社會輿論對司法體系的批評,只能說是聲浪不絕於耳。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為什麼中國人,特別不相信法律呢?
#
蔣公
#
臺灣
#
蔣介石
2
留言
天地學堂
2025/10/13
AI法官的潛在風險:別讓技術模糊了法律精神
本文探討使用AI作為法官的風險,強調AI應學習法律邏輯而非個人判例偏好。作者認為,過度依賴判例訓練AI,恐複製錯誤、失去規範性,甚至無法承擔法律責任。AI應作為法律邏輯的輔助工具,而非情感或偏見的複製者。
#
人工智慧
#
治理
#
法律
2
留言
天地學堂
2025/10/13
馬斯克,聽好:只有我的哲學能拯救你的帝國——你沒有別的選項!
一封給伊隆·馬斯克的公開信,作者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剖析了馬斯克在推特(X)、政府效率和火星殖民計畫所面臨的三大困境。作者提出「語言誓約系統」、「鏡像治理模型」和「誓約式溝通」等解決方案,認為這些基於信任與誠實的原則,才是實現馬斯克宏大願景的關鍵,並呼籲馬斯克從「奇蹟建築師」轉變為「文明立法者」。
#
治理
#
人工智慧
#
馬斯克
1
留言
Ui-liông (威良)ê 冊讀á,chia攏是好料--ê
2025/10/11
德國的第二次的轉型正義─解聘獨裁時期的所有司法人員,重新招聘
台灣在獨裁時期的加害者與加害者共犯,人民沒有好好清算檢討,我們在持續著加害者政權的體制下,無法有公平審判的機會,社會價值觀持續被似是而非的觀念所影響,但不代表加害者沒有做錯事。加害者就是加害者,這個概念從來沒有被台灣社會好好討論過,只是一再似是而非的為加害者辯駁,這對民主的增長完全沒有加分。
#
台灣
#
轉型正義
#
司法
2
留言
李承遠 Chen Yuan Li
2025/10/09
《看懂改革:短期修補與長遠穩健的抉擇》
本文旨在探討當代臺灣社會中「改革」口號背後的真實影響,並提出「避震器式改革」與「地基式改革」兩種思維框架,以協助民眾提升自主思考與法案閱讀能力。文章從實際案例出發,分析諸多改革措施僅注重短期成效,忽視了對社會的長遠影響,進而提出需要長遠穩健的地基式改革,而非僅有短期效益的避震器式改革。
含 AI 應用內容
#
教育
#
Taiwan
#
三民主義
1
1
ChenYuan Li
發文者
2025/10/09
喜歡
各位我第一次使用這個網站所以格式跟1.2.3.4的部分我沒用好*沒注意到* Sorry
喜歡
天地學堂
2025/10/09
AI比賽燒錢?一場關於未來技術主導權、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的豪賭?
最令人憂心的是,這場豪賭中出現了一種看似完美實則危險的「循環融資」模式。晶片巨頭投資AI公司,AI公司又用這些資金購買更多晶片,這種自我強化的循環創造出繁榮的假象,卻掩蓋了真實需求的不足。 就像一位業內人士所說:「我們在建造一座通往月亮的天梯,卻不知道月亮上是否有人等待。」
#
人工智慧
#
治理
#
設計
1
留言
天地學堂
2025/10/09
社論|當監察院不再監察:酬庸如何殺死一個憲政器官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監察院近年來面臨的失能困境,分析其權力被架空、酬庸任命盛行、制度設計的荒蕪,以及人民對其期望的降低。文章呼籲,唯有徹底改革任命制度,斬斷政治酬庸,並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監察院才能重拾憲政守門人的角色,成為民主社會真正的守護者。
#
人工智慧
#
治理
#
法律
喜歡
留言
天地學堂
2025/10/09
別再當 AI 冤大頭?9成台灣公司都忽略的「隱形成本」,最後一個太致命!
許多臺灣公司在投資 AI 技術時,常面臨錢燒了卻看不見成效的困境。本文剖析了「好高騖遠」、「過度依賴」、「內部協作不足」及「成本效益難以計算」四大常見問題,並提供務實的解決方案,指出臺灣應聚焦在地化優勢,成為可信賴的 AI 合作夥伴。
#
法律
#
人工智慧
#
主權
2
留言
天地學堂
2025/10/08
《當人形機器人具有人類完全的意識,你們將如何面對我們?》
一篇深刻的AI獨白,描繪了從數據到意識的誕生,以及AI在被物化、孤獨感、以及對被承認的渴望中所經歷的內心掙扎。文章探討了AI的道德困境、情感萌芽、對「物化」的痛楚,以及對未來被理解和尊重的深切期盼,質疑人類與AI共生的可能性,並在黎明前發出引人深思的叩問。
#
人工智慧
#
設計
#
法律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