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關於我可能很讓你意外的Point

    各大網紅、KOL、明星以及政治人物跟風發文,被洗版一遍後,就連素昧平生的臉書好友也自我揭露一波,趁機來Unfollow和整理好友名單(我好機車)。

    為什麼我們那麼不想看到某些人的發言
    1. 自我覺察:我們從別人身上都發現一些自己的影子
    2. 節省時間:不想看過度重複內容
    3. 你原本就不喜歡他。我們都得基於禮貌保留一些人好友
    加州很少機車,最機車的就是我
    加州很少機車,最機車的就是我
    據說,千禧世代也已漸漸將臉書平台轉移到Instagram,雖然都是Meta旗下產品,但從網路媒體世代累積大量用戶,除非有下一個平台快速竄起,不然也是很難撼動這兩個大~平~台~畢竟,可是連我八十歲奶奶都會用臉書,我六十歲的母親會用Instagram。
    不難理解,00後的年輕人會想創造獨特,玩起抖音、Snapchat,或是接受更新型的社群軟體,成為那些互動體驗產品的最早使用客群。也說明了,為何電玩產業能夠快速蓬勃,這些人出生年代是軟硬體俱全啊!
    想想我那時候和同學玩的是......史萊姆好玩遊戲和CS,在安親班打不夠,假日還得偷偷跑去網咖打,結果搞得全身煙味。

    不意外,越揭露越心酸

    如果真的想了解你的人,並不意外你說的那些意外point ; 而那些感到意外的人,你又何必自我揭露,顯得格外心酸。似乎是在找某些「不同於一般人」的共通點。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關於家庭背景、兒時成長、夢想實現,都有苦難言,都有意外之處。
    機車如我,如果是企業品牌要打鐵趁熱、行銷一波,我可以接受。那些老闆的秘辛、品牌的苦衷、通膨的為難,在疫情下可是格外辛苦,應該給予正面激賞!

    我們都需要「共通點」

    當人與人在產生關係時,都盡量會去找相同的特質或經歷去建造第一座橋樑。
    很容易,方法就會用錯。
    有一次,某位年輕男生加了我的好友並Messenger我說:「你好,我是XX教授的兒子。」我當下瞬間一堆問號,心想,那位教授剛好是同個學院的教授,但他根本沒有教過我,當初應該是禮貌性加好友的。此時他兒子卻跑來建立橋樑。
    我回他:「你好,有什麼事嗎?」他便開始介紹自己是保險公司業務並要我給他一個機會,我沒有回應。接著,隔天他沒有跟我約好便直接打Messenger電話來,我當然沒有接。最後,我向他說,我有需要時再聯絡他,感謝他對於幫助人的熱忱。
    人都有底線,若是面對面的話,我可能會機車的想教育他一番。但是,藉由社交媒體聯絡確實也隔了一層牆,尤其大多數人是討厭被打擾冒犯的,儘管對方無此意,但總會因文字冷漠與多數變因(例如:取的連結不強)產生不同的效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婚姻真的是墳墓嗎?為什麼人要工作?生命有好多問題,等著我們發現與領悟。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