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COVID-19新冠的個人防疫

人生病的病因在《傷寒論‧雜病例》有提到: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多盡。」
簡而言之就是內因、外因與不內外因。內因多是七情內傷,外因那就是天氣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不內外因的話就意外居多了。
温病在《温病條辨》裏區分很多種,主調就是温熱的病分兼濕與不兼濕,有濕的話就是濕温病。臺灣地處東南,夏天又濕又熱,暑必兼濕,所以最好流點汗這樣濕氣跟熱氣才得解,跟北方乾燥的氣候就不大一樣。那這次的新冠疫情,大家都得温病嗎?不一定。這跟個人所在地氣候與個人生活環境、體質都有相關,所以要辨證論治。我記得中國提出清肺排毒湯時,我去藥房配藥時,就有一位中醫師配了一堆,分預防與治療用要寄給國外親人。今年臺灣疫情大爆發於是清冠一號就大搶手,大家都屯藥,還謠傳當什麼防疫茶喝,千萬別這麼做。
我家有兩老要照看,當然也怕遇到狀況,我去年就靠三罐藥平安渡過下半年-清暑益氣湯、銀翹散、桑菊飲。
《温病條辨‧上焦篇‧暑温》東垣清暑益氣湯:
二三、《金匱》謂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温鍼,則發熱甚,數下,則淋甚,可與東垣清暑益氣湯。
既然叫清暑益氣,當然就是清除體內的暑熱同時補氣,中暍就是中暑了。《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是產生動力的源頭,若說人體是一個固定容量的水箱,壯火就是火太大了,火太大就會過度地把水烤乾了,於是水氣會不足且水箱的水也會不夠,這時就要趕快補足。少火就是適當的火力,不會過熱而把水箱的水烤乾,剛好產生足夠的氣推動應有的運作。夏天外在環境熱流汗很多消耗身上的氣,當氣不足時,人會疲累發昏同時身體還發熱,在臺灣因為暑必兼濕,所以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如果在乾燥的地方那就得用王氏清暑益氣湯。兩方雖同名但組方不同。
《温病條辨‧上焦篇‧風温》辛涼平劑銀翹散:
三、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温病。
四、太陰風温、温熱、温疫、冬温,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温毒、暑温、濕温、温瘧,不在此例。
五、太陰温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餘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餘證悉減者,減其製。
温病有個特點,除了發熱脈快外就是容易口渴,最明顯就是喉嚨痛,很多人一看喉嚨痛,就直接給銀翹散,這就有待商榷,畢竟喉嚨痛的原因真的很多。條文說了一個容易辨識的條件就是兩寸獨大與尺膚熱,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真的很像,一但有狀況,一定要先搞清楚寒熱,否則吃錯藥容易出問題。兩寸獨大就是左右兩手的寸脈都很大,代表上焦心肺有問題,什麼叫很大,我自己的判斷就是脈摸起來寬且有力,同時人發昏沒力,手的尺側皮膚摸起來還熱熱的,如果還口渴,那就大概中招了。去年家裡老大人,就這樣吃了1/3罐的銀翹散保平安。我自己則是因為發了疹子也吃了一些,所以準備的半罐銀翹散就吃的差不多了。
自從去上了比較紮實的中醫課後,常常回想以前生病的情況。有一年家裏老大人得肺炎在醫院住了一二十天,記得那時敝人上班正忙到天昏地暗之際,只見老大人不舒服躺在床上,我白天出門前提醒去看醫生卻不願去,結果一拖到晚上九十點,渾身軟趴趴一副叫不醒,當下把兄弟叫來送進急診,結果什麼白血球數目很高就直接住院了,化驗的結果什麼霉漿菌感染,總之因為肺炎導致喘症,出院後還是個呼吸不順暢,老大人當然也不會乖乖吃藥,時間久了雖然有點改善但就是容易喘,到現在幾年過去了,呼吸還是有點粗聲。現在想想那時應該就是個温病,因為發作迅速同時昏睡而且還肺炎。如果當時有個好中醫的話,也許就不會有喘這個後遺症。
後來我又看了李可輯的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這本書,又刷新了我對温病的認識,書中提到很多得温病的吃了銀翹散反而病重。〈温病本氣篇〉的導言說:
「世之治溫病,皆以銀翹散、桑菊飲為宗。銀翹散、桑菊飲之藥,皆疏泄降肺之藥,乃燥病之藥,非溫病之藥。燥則金氣斂結,藥宜疏泄。溫則木氣疏泄,藥宜收斂,斷無疏泄之病,用疏泄之藥,治之之誤也。……
溫病與燥病之分別
溫病發熱,神志昏迷,脈來虛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燥病發熱,神志不昏,脈來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內收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一方,連翹、桔梗、竹葉、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氣之藥。桑菊飲一方,較銀翹散不大傷肺,但桑葉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結內斂生熱之方。
溫病乃木火外泄,肺金虛散之病。如當服本篇烏梅湯,三豆湯之溫病虛症服之,無不熱加病重,腹瀉而死者。燥氣為病,由外向內,是實的;溫氣為病,由內向外,是虛的。實者熱實、肺氣實也,虛者肺氣虛、木火虛、中氣虛。虛而用銀翹散與桑葉、石膏,肺氣再傷,至死不知其所以然。《傷寒論》風溫病,發黃、驚癇,失溲、直視、身重、息鼾,語言難出,無一不是肺氣傷極之壞證。《溫病條辨》開首二方,即大傷肺氣,可怕。」
讀完後,我想了一陣子覺得很有道理,兩寸獨大不就是因為斂的力道大所以脈才大嗎?如果是疏泄太過的毛病,那就是虛了,脈應該會比較虛比較散。我試過烏梅白糖湯,其實就是酸梅湯,其實挺好喝的。在四氣五味中,酸主收斂治疏泄過度的毛病剛好。想想夏天為什麼要喝酸梅湯解暑,不就是要治疏泄太過的毛病嗎?所以,治温病我就瞭解四季的升散斂藏與人體的升散斂藏是一樣的。所以我的準備藥單中又多了一項烏梅白糖湯。
來說說《温病條辨‧上焦篇‧風温》辛涼輕劑桑菊飲:
六、太陰風温,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如果有仔細研究現在流行的防疫茶的成份會發有桑菊飲的影子,那什麼時候吃桑菊飲?條文說了就是咳症,因為肺燥而肺喜潤惡燥,這種咳是乾咳,燥的重點是乾,但乾的原因有可能是涼燥或者是温燥,桑菊飲既然指明是辛涼輕劑就應該就是治温燥的咳症,在古代咳跟嗽是有分別的,咳屬肺氣,嗽屬食氣即胃中來的,但現在用法咳嗽是一起的不分別。
以上介紹我自己的應變藥單,一旦察覺到有變時,如果自己會辨證的且身體不太弱的,可以自己評估先吃個兩瓢掃掃看,提早截斷病程,不會辨病的,就找合格的中醫師診斷,用藥還是安全為先。各位參考看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