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北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劇照取自:TMDB
虞田良 著(2022/11/5)
前言
「北京,變得這麼快,二十年的功夫她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我幾乎找不到任何記憶裡的東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這段獨白,在製作名單呈現時,伴隨著一位低沉男子的嗓音,將觀眾帶入電影劇情中。
當「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幾個大紅字顯示在螢幕上時,導演才真正讓我們進入到電影之中,因為從這一幕開始,才正式進入到1970年代的北京,銀灰色的天空中飄揚著赤紅色的旗,朝氣凜然的樂音旋繞在整座城市之中,毛主席的畫像到處都是,人人身著軍裝,一心為國為黨,滿是驕傲的神情,讓整座北京城,充滿希望。
電影背景分析
電影中的開頭就像是政令宣導片一樣,閱兵、軍用機從天邊呼嘯而過,再加上每個人的臉上笑容滿面的神情,伴隨著歌頌毛主席的音樂,讓人不免陷入中國共產黨所塑造的美好國度之中。
1970年代是中國正在發展改革開放的時期,所有人民的生活都與黨息息相關,從主角馬小軍(夏雨飾)家庭中所遭遇的重大變故就與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時馬小軍的父母雙雙因為外公身為國民黨員、反革命份子等身分的影響下,原本父親在黨內的官位與母親在學校的職位都被雙雙辭退,家中因此陷入了絕境,雖然這部電影中沒有呈現出來,然而在其他同時的影視作品中能夠隱隱約約的發現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位反黨分子,整個家在社會中就沒了立足之地的這個現象。
整部電影中沒有一句關於中國政策的探討,卻在電影中時時刻刻都能與政治連接再一起,像是當時人們到大廣場看電影的場景,人人身穿正裝看的是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電影中的人們卻身穿中國紅衛兵的軍裝,跳著芭蕾,將中國式的保家衛國思想傳達給人民,然而,這些官員們自己躲在大會堂中卻觀看的是西方情愛片,這種只由一部分決定整個國家人民的思想與行為的政治,深深影響著當時的中國,尤其在中國的首都:北京。
電影劇情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講述了主角馬小軍的成長故事,其中有極大一部分集中在馬小軍的初戀──米蘭身上。
米蘭是一次馬小軍偷闖進一戶人家,把玩人家家中的望遠鏡時無意間發現的一張照片中的女孩:她身穿紅色泳衣,綁著兩搓馬尾,笑得很燦爛;馬小軍在看到照片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一心想要找到照片中的這位女孩,甚至連在路上似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後來,在路上真的遇到了她,她就是米蘭,馬小軍心心念念的女孩,他認了米蘭當姐姐,後來積極的將她介紹給他的好友們,他們一起共度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歲月,但馬小軍對米蘭的情愫不止於朋友之間的感覺,他禁不住自己對於米蘭的愛戀,做出了傷害她的事,最後,馬小軍被所有朋友排擠,這麼度過了他的青春時光。
電影中的北京
電影中的北京,隨著時間軸的推進,從馬小軍的生活場域來認識北京;起初,馬小軍生活的小胡同,似乎就是北京人們兒時對於家鄉的記憶,在土灰色城牆內嬉戲、打鬧的場域;爾後,青春期時他們開始往更遠的區域拓展生活的範圍,呈現出北京更多元的樣貌像是農田景觀、廣場、戲院等地方,但仍舊保有老北京的感覺在;到了馬小軍一行人都中年以後,他們身穿西裝,坐在加長型禮車欣賞街景時的北京,已經退去了原有的歷史韻味,呈現出一種現代都會感的城市,有寬敞的馬路、現代式的建築,呈現出這幾十年來北京的改變。
小結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中,虛實參半,有時我也分不清到底馬小軍的哪一部分記憶是真實的,哪些部分又是他幻想出來的經歷,在陽光下,這些青春少年們歷經了年少輕狂的歲月,為了義氣與感情,奉獻出自己最珍貴的時光,馬小軍的故事是1970年代的青春故事,他們對於感情的迷茫與追求,呈現出當時中國社會塑造出的價值觀,這些年青少年們想長大、想談戀愛,想成為為黨為國奉獻的優秀青年,這個國家帶給他們無限的希望,為他們築好所謂理想的未來,並且也真的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城市──現代化的北京。
然而,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塑造出太多美好幻想,虛實之間,或許也從中在訴說中共塑造出許多不為人知的真實與虛幻,引人深思∙∙∙∙∙∙
avatar-img
4會員
14內容數
大學生活已結束,目前正在回顧這四年的光陰,同時在沉澱了一年之後,繼續記錄自己的生活與感想,希望能讓讀者們有共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大雨滂沱的夜晚,畫面定在兩位男子擠在一座狹窄的電話亭中,他們不是在打電話,而是在偷公共電話中的零錢,緊接著畫面轉場到另一位男子,他在房間裡用圓規將蟑螂刺死,由這兩件事作為電影的序幕,讓我們一開始就陷入了複雜的情緒之中,將我們快速拉進這部電影的社會背景當中。
以鮮明的高跟鞋聲開啟電影的序章,定場畫面是從男女主角看房的背影開始這段故事,馬友友的〈巴哈舞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第一樂章〉貫穿其中,讓整部電影有著中產階級社會中的音樂品味,將當時1970、1980年代的傳統日式元素混雜著年輕世代的美國街頭氛圍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在大雨滂沱的夜晚,畫面定在兩位男子擠在一座狹窄的電話亭中,他們不是在打電話,而是在偷公共電話中的零錢,緊接著畫面轉場到另一位男子,他在房間裡用圓規將蟑螂刺死,由這兩件事作為電影的序幕,讓我們一開始就陷入了複雜的情緒之中,將我們快速拉進這部電影的社會背景當中。
以鮮明的高跟鞋聲開啟電影的序章,定場畫面是從男女主角看房的背影開始這段故事,馬友友的〈巴哈舞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第一樂章〉貫穿其中,讓整部電影有著中產階級社會中的音樂品味,將當時1970、1980年代的傳統日式元素混雜著年輕世代的美國街頭氛圍
以黑漆漆的隧道做為一開場的定場畫面,伴隨的火車輪框撞擊鐵道的聲音,以最平常的視角去開啟這部電影的序幕。 這部電影主要以男主角的視角在敘事,描寫臺灣在1970年代左右的社會常態,瑞芳與臺北這兩座城市做為故事發展的主要場景,講述當時的家庭時常因為經濟緣故而無法提供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電影開頭是如此雋永,揭示了一段頭也不回的離去、一些單純的人、一整座台北的失魂、一個時代的終結。Vicky 在橋上走著,輕快地,像欲飛的鳥;手裡叼了菸,吸了又吐,頭髮飛揚;林強的音樂和天橋的藍光同時擊向觀眾──那一刻極美,鬱鬱蒼蒼的無謂和千禧台北的紊亂,藍藍的科技的光潑灑上飄揚的身影,最後沒去。
Thumbnail
馬達遇見了單純的愛情、圓滿了主述者不敢企望的美好,又因為活在沒有夢的現實中,馬達也成了主述者的替罪,承擔他不敢犯下的錯誤。馬達/主述者的愛情自毀,全然沒有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那般為了大局只得棄情棄愛這種東方傳統深植的悲劇情結,而顯現出一種當代的虛無:事實上馬達沒有必須背叛牡丹的理由.....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時代的步伐在向前邁進,但總有人會被留在原地,這現象興許會發生在我們的眼前,而賈樟柯導演的《小武》描繪的也正是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小武,便是那個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他活在過去的小縣城,價值觀迅速在變化,適應不了的他被邊緣化,接連失去友情、愛情、親情,最後連自由都失去,被銬在路邊圍觀的他,是無措又孤單
人生中若要選出一段最美好的日子,相信許多人選擇的會是青春時代,汗水的味道和懵懂的思緒,在人生中總能刻下難忘的回憶。 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就是對於青春時代的演繹,這部片中充滿著導演的個人特色,不論是鮮明的人物塑造、方言的使用,或是偶有的黑色幽默,都讓觀眾容易代入,和先前介紹過的幾位導演相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西點軍校畢業的美國軍官,一向前途似錦。 年經的馬克畢業後,即被分派到夏威夷部隊,有次到大陸出勤,無法自拔的與中國大陸女子史芸相愛,馬克向上級長官報告,長官請他審慎考慮:「因為政治機敏性,你若跟大陸女子結婚,未來晉官升遷可能會被限制住。」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電影開頭是如此雋永,揭示了一段頭也不回的離去、一些單純的人、一整座台北的失魂、一個時代的終結。Vicky 在橋上走著,輕快地,像欲飛的鳥;手裡叼了菸,吸了又吐,頭髮飛揚;林強的音樂和天橋的藍光同時擊向觀眾──那一刻極美,鬱鬱蒼蒼的無謂和千禧台北的紊亂,藍藍的科技的光潑灑上飄揚的身影,最後沒去。
Thumbnail
馬達遇見了單純的愛情、圓滿了主述者不敢企望的美好,又因為活在沒有夢的現實中,馬達也成了主述者的替罪,承擔他不敢犯下的錯誤。馬達/主述者的愛情自毀,全然沒有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那般為了大局只得棄情棄愛這種東方傳統深植的悲劇情結,而顯現出一種當代的虛無:事實上馬達沒有必須背叛牡丹的理由.....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時代的步伐在向前邁進,但總有人會被留在原地,這現象興許會發生在我們的眼前,而賈樟柯導演的《小武》描繪的也正是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小武,便是那個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他活在過去的小縣城,價值觀迅速在變化,適應不了的他被邊緣化,接連失去友情、愛情、親情,最後連自由都失去,被銬在路邊圍觀的他,是無措又孤單
人生中若要選出一段最美好的日子,相信許多人選擇的會是青春時代,汗水的味道和懵懂的思緒,在人生中總能刻下難忘的回憶。 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就是對於青春時代的演繹,這部片中充滿著導演的個人特色,不論是鮮明的人物塑造、方言的使用,或是偶有的黑色幽默,都讓觀眾容易代入,和先前介紹過的幾位導演相
Thumbnail
五   正當父親少年時期,中日戰起,初期砲火從瀋陽、華北、上海而至華中,國民政府已將首都遷往重慶。國共不管政治主張如何分歧,在西安事變後表面上已經是全民全面抗日。在台灣方面日方於西元1937年開始徵用台民當軍伕。   根據家鄉【九都鎮誌】(南安市九都鎮):「民國27年(西元1938年)5月廈門淪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西點軍校畢業的美國軍官,一向前途似錦。 年經的馬克畢業後,即被分派到夏威夷部隊,有次到大陸出勤,無法自拔的與中國大陸女子史芸相愛,馬克向上級長官報告,長官請他審慎考慮:「因為政治機敏性,你若跟大陸女子結婚,未來晉官升遷可能會被限制住。」
Thumbnail
馬來西亞新銳導演張吉安繼《南巫》後,以《五月雪》帶來大馬「513事件」的另類詮釋,將當地華人移民帶去的「大戲」(歌仔戲)作為穿針引線的工具,自然也少不了招牌的魔幻演出手法,呈現了漢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奇妙揉合體,以及對馬來大國主義的探索,拿下六十屆金馬獎最佳音效獎,相當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