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國文老師是個四川人,他的四川腔常常讓同學們分不清楚2和6,叫26號起身唸課文,22號和26號常會一起站起來,面面相覷。不過我還記得他曾教過,“濫觴”者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用來比喻事物的發端、起源。說起個人玩味老鏡的起源,是從這支ASAHI PENTAX Auto-Takumar 1:1.8/55開始的。它的來歷很有趣,家兄從事室內設計工作,有一次從業主清出的廢棄物中拎了一台Pentax S2底片單眼相機回家,機身搭載這顆M42螺牙鏡頭。那時機身的快門簾幕已經故障,加上我們不拍底片已經久矣,兄弟倆也就隨手玩玩,感受一下Pentax機械相機的製造工藝,以及絲一般順滑的擰鏡手感,就沒有再去碰它了。
直到我入手人生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Sigma SD9(這又是另一個故事),透過M42-SA轉接環,將這顆底片時代的手動鏡頭"硬生生的插入了"數位單眼相機Errr…,手動老鏡迎來了鏡生的第二春Errr…總之,從此開啟了我玩味老鏡之路。
這顆鏡頭相當小巧,相較於原廠的AF鏡頭,可以用“迷你”二字來形容,裝在SD9上等效焦距為93.5mm(x1.7),很長一段時間當做輕裝出遊時的掛機頭使用,它自帶一個金屬鏡頭蓋,內面與鏡頭接觸的那圈植上黑絨,這麼多年了,鏡頭蓋的裝卸手感還是相當順滑、不鬆不緊,真佩服當年Pentax的製造工藝,目前大概只有富士的X100系列還保留這種設計。不過在人群中鏡頭蓋被擠掉的機率還是蠻高的,所幸其為金屬材質,掉在地上的聲音相當清脆,感謝多位好心人士的提醒,才不致於丟失。
濫觴之後呢?那當然是"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M42鏡頭一顆顆進駐防潮箱。和罪大滔天,搞到百姓怨聲載道的索尼成為同黨後,江河又出現了分支,Nikon F、Canon FD、M39、Rollei QBM…不斷開支散葉,最終海納百川集其大成者為Techart LM-EA7天工自動對焦轉接環,任何卡口手動鏡頭只要能轉接成Leica M卡口,透過LM-EA7接上Sony具有相位對焦的無反相機,例如我手上的Sony A7M2,立馬變身為自動對焦鏡頭,甚至還可以透過縮短法蘭距的方式,讓最近對焦距離變得更短。
手動老鏡固然值得玩味,但也僅止於玩玩,幹正經事還是得用正常的自動對焦鏡頭,因為即便有了LM-EA7,速度和準度還是及不上自動對焦鏡頭。但是閒暇掃掃街、拍拍靜物,品味上世紀鏡頭的風味,還是挺不錯的。